攝影:覺果
七里寺花兒傳唱地帶位于河湟花兒流傳的圓心點上,她的內涵和外延凸顯了河湟花兒乃至西北花兒的魅力,極大地促進了河湟田野文化的蓬勃發展,為各民族民間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一、文化價值
1、神秘傳說的文化價值。
每逢農歷六月初六,七里寺峽谷就成了花兒的海洋,這里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在古老的年代,怪石嶙峋的棒槌山下住著一位神姑,誰家有病人,常去祈求神姑保佑。有一年,一個窮人家的小伙患了不治之癥,他的父母含淚把孩子送到棒槌山下,求助于神姑。神姑把兩碗神水賜給小伙兒。小伙兒一飲而盡,多年的沉疴瞬間痊愈。消息傳到天庭,玉帝氣惱神姑凡心不改,就把她壓在了棒槌山下。一天傍晚,小伙兒躺在床上,正在思念神姑,一位鶴發童顏的老翁飄然而至,對他說:“孩子,神姑為了救你,被玉帝壓在棒槌山下,現在她那顆孤寂的心需要你去慰藉?!边@天正好是六月初三,小伙兒急忙跑到七里寺峽谷,到處呼喊和尋找神姑,當他正在攀登棒槌山時,忽然,山腳下一道金光閃過,神姑就站在那兒,他來不及細想,忽地躍下山巔,落腳于離神姑不遠的地方,神姑流下一地淚水,又不見了。小伙兒悲痛欲絕,望著棒槌山熱淚縱橫,流下的淚水變成現在棒槌山兩邊的兩條溪流,匯集于峽口。于是,小伙兒放開歌喉,用動聽的花兒唱出了她心中的牽掛與思念。唱了三天三夜,終于,他的真情感動了上蒼,玉帝赦免了神姑,從此,神姑和小伙兒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因此,“六月六”也是年輕人尋找另一半的好時機。
喜歡放歌的游客,自日暮唱起直到次日下午,以歌會友,用歌聲傳遞情感,更多的人是聆聽花兒,領略風光。一日一夜,人如海歌如潮,成為莊戶人家尤其是年輕人的灑脫時光。
流傳最廣的還是唐朝文成公主進藏與吐蕃松贊干布和親時的美麗傳說。相傳,文成公主進藏經過龍支縣治所(今古鄯北古城)境內,由于一路勞頓,身上長滿痱子,就在北古城暫歇。有人進諫,說七里寺的藥泉水能治百病。于是,她親臨藥水泉圍帳洗浴,果然,三天后她身上的痱子奇跡般地痊愈了。她覺得此泉水果有神效,就命人帶泉水進藏,每到一地,便施舍于人。七里寺藥泉水能治病,聲名遠播。
甘、青、寧、川、藏等省區的人們慕名而來。駐扎在七里寺喝藥水治病、洗浴身子治皮膚病的人越來越多。未有間斷。
有趣的是,2006年11月,西安的善男信女們載著從拉薩回娘家的文成公主的塑像特意重游故地七里寺。當地僧俗以藏傳佛教最高禮儀接待了這位遠嫁的公主。
唐公主千里進了藏,贊普爺點的是高香;
只要尕妹子心穩當,阿哥把性命哈舍上。
七里寺峽里的藥水泉,“汩汩”地冒,蓮花兒在水面上飄旋;
遠路上的公主喝一碗,“嗝嗝”地響,渾身的病雪般兒消散。
2、古驛旅游的文化價值。
七里寺花兒會所處的古鄯鎮,為漢代金城郡轄地。曾為龍之縣治,至東漢和帝時隴右郡西部都尉治所,在此筑龍耆城。如今已蕩然不存。經過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龍之隸屬隴右道鄯州,元時屬甘肅行省,為西寧州轄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此設古鄯驛站,為西寧衛七個重要驛站之一。后清又設巴暖三川營于此,駐兵鎮守?!赌氩尽份d:“古鄯城在所治西南一百六十里,西漢龍之(當為‘龍耆’)縣,晉小晉興城舊址。明萬歷二十四年,曾建敵樓。城高三丈四尺,下寬二丈八尺,周圍六百六十丈,門二,城樓二,角樓四。池深一丈五尺,寬二丈?!泵駠鴷r期,城墻尚完整,有舊城新城之謂,城門有西門、南門、東門,無北門。民國19年(1930年)民和縣治駐古鄯期間曾加固加寬城墻;后來,部分城墻被挖毀;改革開放后,政府重點保護古城遺址,還興修了一座氣勢雄偉的“秦磚漢瓦”式的灰色城樓,上雕蒼勁有力的大字:古鄯驛。
馬營三川古鄯驛,巴州者街道里過哩;
尕妹有我我有你,人前頭高興著走哩。
上去丹噶兒下碾伯, 路過了古鄯驛了;
想起個花兒淌眼淚, 萬活兒沒心做了。
3、蓄勢待發的文化價值。
古鄯曾為“唐蕃古道”(從陜西西安市出發,過咸陽,沿絲綢之路東段西行,越隴山,經甘肅天水、隴西、臨洮至臨夏,在炳靈寺或大河家渡黃河,進入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塔城或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經古鄯、樂都、西寧、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經切吉草原、大河壩、溫泉,花石峽、黃河沿,繞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顏喀拉山,過玉樹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結古巴塘,溯孜曲河上至雜多,沿入藏大道,過當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聶榮、那曲,最后到達拉薩。)“絲綢南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特別是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作為國舅,專程護送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途經這里;公元710年,即唐中宗景龍四年,應吐蕃之請,唐王朝又將金城公主許配給了贊普赤迭袒贊,金城公主又沿著文成公主進藏的道路嫁往吐蕃時在此頓足歇息;劉元鼎出使吐蕃會盟經此;解放大軍解放青海全境時穿城而過;第二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的運動健兒們也倏然穿越……
學者趙宗福首次發現并收入他的《花兒通論》一書中的《古鄯行吟》,形象地再現了古鄯的田園風景。明代神宗萬歷年間(1573年,后經人考證,應為明成化年間,1465年),曾在河州任職的山西大同府朔州人高洪,夏日間曾騎馬從河州(今臨夏)前往湟州(今民和上川口)的路上,途經河州西鄉古鄯驛(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古鄯鎮)時,聽到田野里正在“鋤田忙”的“農夫村女”們連綿不斷的花兒歌聲,他便揮筆寫下組詩《古鄯行吟》,其第二首是:
青柳垂絲夾野塘,農夫村女鋤田忙;
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斷續長。
這一樁樁盛事既提升了蓄勢待發的文化價值,也給古道帶來了眾多傳奇。至今,在古道經過的許多地方,仍然矗立著人們曾經的驛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遺留著人們世代創造的燦爛的文化,傳誦著數不清的反映漢藏人民友好往來的動人佳話。歷史造就和繁榮了七里寺花兒。
唐蕃古道是金色的帶,漢藏的弟兄們走來;
通天的大路阿哥們開,尕妹子沿路兒扭來。
這首花兒詠唱了聞名于世的唐蕃古道,熱情謳歌了自古以來“漢藏的弟兄們走來”的偉大作用,展望了“通天的大路阿哥們開,尕妹子沿路兒扭來”的廣闊前景,令人振奮不已。
絲綢南路在天邊邊,阿哥們走成了老漢;
睡夢兒顛倒把你盼,尕妹的心系哈扯爛。
這首花兒所唱“絲綢南路在天邊邊,阿哥們走成了老漢”,是對“阿哥們”旅途艱辛,備嘗困苦的真實寫照。(以上花兒見滕曉天著《青?;▋涸捛嗪!罚?/p>
4、民俗交流的文化價值。
七里寺峽以風景獨特而揚名于世,尤其是那藥泉水,更是以具有多種醫療功能而蜚聲民間,如:民國初年《甘肅省西寧府碾伯縣地理調查表》說:“慈利寺(即今七里寺)內有藥王廟一宇,藥水泉一眼,每年六月六,民間相沿舊習,約會前往,云飲此水,可保無災,動輒成群,不下數千?!逼饺漳矫鴣盹嬋∪慕j繹不絕,花兒會時參加歌會和飲取泉水的群眾就更多了,從而使花兒會與藥水泉之間產生了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山水名勝為歌會提供了民俗活動的特別空間。
女:七里寺峽門的藥水香,香氣兒透到個肺上;
這一聲唱了再嫑唱,再等個明年著會上。
男:七里寺峽門的藥水泉,白帳房扎給了三天;
尕妹的情意比蜜甜,我啊么價等到個明年?
5、思想史研究的文化價值。
顧執中《到青海去》(民國三十三年)寫道:“慈利寺建于光緒三十二年,主持者為旦巴高僧,有僧四人,地二十畝,房九間。時有所聞,如正月十五日,七里寺之跳神;六月六日,藥水泉之賽會”?!百悤?,即七里寺歌會。
七里寺雖然不復存在,但由民間信仰演化出的花兒會依然紅火,對一些與會的群眾來說,至今也不乏有信仰的因素(包括對藥王廟和藥王爺的崇拜)。尤其在花兒會及演唱的花兒原始地記錄了周邊地區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對研究當地和河湟地區民眾生活史、思想史具有重要史料價值,也為我們研究西北民間思想史提供了理想的田野個案。
陽臺上修下的藥王廟,松柏葉,手摘著煨了個桑了;
想你著哭到了雞兒叫,清眼淚,泡塌了打泥的炕了。
松柏樹長高著三丈三,像雨傘,樹根里常流個藥泉;
不說個人才著要投緣,投上緣,看你時活像個貂蟬。
二、藝術價值
七里寺花兒打破了許多民族民間民歌等藝術形式只流傳于某一個民族中間的慣例。
如藏族的“拉伊”、苗族的“飛曲”、壯族的“歡”、侗族的“侗歌”等的情況,七里寺花兒流行于漢、回、土、東鄉、撒拉、保安、藏、蒙古、裕固族以及中亞的東干族等十個民族。是其他民歌所不能相比的。如:張亞雄“花兒集”收錄的兩首七里寺花兒:
古鄯驛池里的藍牡丹,石竹花賽金蓮哩;
手拿上香表了喊老天,我兩人多會兒成婚緣哩?
上走了西寧的古鄯驛,下走了窯街的大通;
你我哈沒說個想的話,我你哈告訴個難辛。
這兩首七里寺花兒,第一首中第三句“手拿上香表了喊老天”,歌唱者肯定是漢族,第二首肯定是回族歌手所唱,因為“你我哈沒說個想的話,我你哈告訴個難辛”的語序、用詞和口氣(如“哈”字的運用)都是河湟回族群眾的唱法。這說明當時參與商貿的,有回族,也有漢族,可能還有別的民族。
七里寺花兒整體結構、句子節奏、韻律都很別致獨特。
七里寺花兒的句式絕大多數為四句式,但也有五句式、六句式或多句式。如以四句式為例,前兩句比興、后兩句言情,興中有賦,賦中有比;前后兩段字組相等,長者十字一句,短者七字;唱詞中的結構各自相同,單句每句有四個停頓,但末頓只有一個字;雙句每句有三個停頓,末頓是兩個字。否則,不能入令。
七里寺花兒扇面對結構,單、雙字尾交叉使用;交韻、復韻用韻嚴格,必須用得穩而俏,動聽而悅耳,表現為上去聲通韻極少,上聲和上聲為韻,去聲和去聲為韻。韻腳是七里寺花兒的靈魂,邏輯和感情的重音非常突出。除了與《詩經》中的某些篇章以及之后個別詩詞有些相同之處外,在古今民歌中找不到相同的例子。
七里寺峽里的藥水泉,清粼粼淌,千年萬年地不斷;
若要我倆的姻緣兒散,端溜溜想,九曲黃河的水干。
我們目前所看的這首花兒既以眼前所見之物“清粼粼淌”的藥水泉興起戀人的情思萬縷,引起豐富聯想,又以其“千年萬年地不斷”來影射青年知己??菔癄€心不變的真情實感。接著,順勢引出本體,“若要我倆的姻緣兒散”,怎么辦,叫人“端溜溜想”,引起懸念;既而最末句“九曲黃河的水干”?;卮鸶纱嗬?,字字千鈞,石破天驚。第三句與第六句相對應,在比擬感情上以水對水,就情感的表現與強調上以“不斷”對“水干”,形式整齊和諧,內容關聯完整,唱之嘹亮上口,思之饒有興味。
尕馬兒放到南灘里,南灘里有什么好哩?
一口一口地出門哩,出門時有什么好哩?
日頭兒落到石峽里,包冰糖,要兩張粉紅的紙哩;
哭下的眼淚熬茶哩,好心腸,為我的花兒者死哩。
流行的花兒,由于民族語言不同、風情習俗差異、演唱快慢變化,因而各具獨特的民族特色和藝術特色。
比如:漢族花兒是由古羌族民歌和漢族民歌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歷史悠久、音調古樸,以《河州三令》為代表曲令,還有《尕馬兒令》《河州二令》《六六兒三令》等。
回族花兒由于深受漢族花兒的影響,曲調多有相同之處,沒有出現回族令等的名稱。民和地區的回族多喜歡唱“河州大令”“水紅花令”“酸把梨令”“三啦啦令”“三起三落令”“咿呀咿令”等。東鄉族花兒中常用的有“花兒紅令”“腳戶令”“水紅花令”等。
撒拉族花兒中最受人歡迎的曲令有“撒拉令”“干散令”“孟達令”“清水令”等。朱仲祿演唱的《月光哈掛給者窗子上》既是他的保留曲目,也是撒拉族花兒中的優秀曲令。
保安族花兒的曲令以“水紅花令”“三起三落令”為主。當地土族比較流行的是“尕連手令”“梁梁上浪來令”“土族令”等。曲令非常豐富,多達百余種。
值得一提的是,滕曉天先生在《五彩斑斕的青?;▋簳返囊晃闹姓J為,七里寺花兒在明代成化年間已經唱紅,高洪的“漫聞花兒斷續長”就是明證。既然當時在田間就已大唱,“斷續長”應該包括男女對歌,這至少是花兒會的雛形。那么,七里寺花兒會的出現,距今至少應該在六百年以上,可能是青海省境內最早的花兒會。他在采風時發現,七里寺花兒會還有著河湟花兒曲令與洮岷花兒曲令交替出現的情況,說明臨近的洮岷地區群眾在參會中帶來了洮岷曲令,或是七里寺和甘肅省臨近,兩種風格的曲令相互傳播和影響。這種現象,也曾經引起過朱仲祿先生的重視。這是七里寺花兒會的一個亮點。
七里寺花兒是一種以情歌為主的民歌。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歷史事件、神話傳說、民族人物、奇風異俗、社會宗教、草木蟲鳥,三教九流,五花八門,幾乎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堪稱西北的“百科全書和教科書”。
三、貿易價值
據民間傳說和史書記載,七里寺花兒已有六百年左右的時間了。七里寺花兒會的正會是農歷六月初六,會期三天。
六月初五下午,這里已經搭上了許多貿易帳篷,民和縣及甘肅河口、紅古等地的各類商販紛至沓來;大小商鋪、日用百貨、香煙酒水種類齊全,物美價廉,日均貿易額達百萬元以上。六月六是莊戶人家尤其是年輕人最舒心、快活的時候。七里寺成了集休閑娛樂、旅游觀光、藥水療養、購買物品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七里寺峽里的藥水泉,名聲兒大,尕妹倆才浪了三天;
東西買給者滿腰兒轉,姊妹們笑,家里的人兒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