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

有人說,斯瓦特是東方的瑞士;有人說,天堂掉落了一角,落到地上便是斯瓦特;有人干脆說,斯瓦特就是第七重天。還有人說,斯瓦特就是《山海經》中提到的“沃之野”和“都廣之野”,是“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百獸相與群居”的人間仙境??傊?,斯瓦特是一塊得天獨厚的美麗地方。

斯瓦特不僅是旅游勝地,還是佛教的圣地,是犍陀羅藝術的搖籃。中國古代高僧法顯、惠生、玄奘、慧超及和使節宋云、王玄策等都來到這里朝圣。斯瓦特的高僧大德和使臣也絡繹不絕前來中國傳教,通好。

斯瓦特在佛教密宗經典的“二十四圣地”中名列第三,是密教中的空行女之國,是收藏密教最高深經典之處,并且是藏傳佛教祖師之一蓮花生的故鄉,因此,這里也是藏傳佛教信徒的向往之地。鄔堅巴·仁欽貝等許多大師,也不憚辛勞,長途跋涉,到斯瓦特朝拜。


玄奘筆下的瞢揭厘城

現在的斯瓦特是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的一個縣,但歷史上的斯瓦特,其疆域要廣闊得多。斯瓦特呈狹長的形狀,以山地為主,平原較少,斯瓦特河貫流其間。斯瓦特河發源于北部的卡拉姆雪山,朝西南方向穿過整個斯瓦特河谷,最后匯入喀布爾河。斯瓦特河下游的谷地較寬,中上游狹窄,河谷兩邊都是山地。北部是一片崇山峻嶺,被稱為Swat Kohistan,音譯斯瓦特科希斯坦,即斯瓦特山地。最高峰法勒克西爾峰(Falaksir)高6259米。河谷南部是伊勒姆山,海拔較低(2811米),四季綠意盎然。

斯瓦特四季分明,春、夏兩季雨水充沛,冬季有雪。斯瓦特河及其眾多的支流,以及無數的溪澗、湖泊、泉水,提供了豐富的水源。斯瓦特夏季炎熱,但較其他地區的酷暑而言,是十分宜人的了。冬季,因四周高山為冰雪覆蓋,頗為寒冷,但較之斯卡杜等地,好得多了。

斯瓦特的山地有茂密的松樹、杉樹、雪松,森林中有各種野生動物和禽鳥。在古代,還有虎、豹、熊、狼、野豬、鹿等。不過現在除了山羊和豺狗外,其他野獸已經很罕見了。斯瓦特還出產高質量的祖母綠,山谷森林盛產各種藥草,還有蜂蜜。當地出產桑椹、梨、蘋果、橙、桔、李、桃等水果,核桃和軟棗尤為著名。斯瓦特還是花的國度,水仙尤多。特別是佛教古跡周圍的地方,被稱為水仙之地。

斯瓦特河流眾多,土地肥沃,宜農宜牧。除水稻外,還種植小麥、蕎麥、黍類和油萊。

斯瓦特風光秀麗,物產豐富,自古便是各地旅行者向往之處。宋云(敦煌人,北魏時期著名僧人)稱那里“北接蔥嶺,南連天竺,土氣和暖,地方數千,民物殷阜,匹臨淄之神州,原田 ,等咸陽之上土?!彼€稱贊那里“土地肥美,人物豐饒,百谷盡登,五果繁熟,夜聞鐘聲,遍滿世界。土饒異花,冬夏相接,道俗采之,上佛供養?!毙室彩①澦雇咛亍吧焦认鄬?,川澤連原……林樹蓊郁,花果茂盛。寒暑和暢,風雨順序?!?/p>

賽杜謝里夫和明高拉是斯瓦特一對姐妹城。賽杜謝里夫是斯瓦特的首府,而毗鄰的明高拉是交通和商業的中心??脊艑W家們在明高拉發掘出城市和佛寺遺址,認為這里很可能就是玄奘記述的瞢揭厘城的所在地。玄奘稱,“其王多治瞢揭厘城,城周十六七里,居人殷盛”,是古代斯瓦特的首府和佛教的中心。


法顯游歷的烏萇國

考古發掘證明,斯瓦特的人類文明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

在公元前1500—1000年間,印度最古老的經典——《梨俱吠陀》中第一次記下了斯瓦特河的名字。在《梨俱吠陀》中,斯瓦特河被稱作Suvastu,本意為“白水”,漢文音譯為蘇婆伐堵或須婆私堵。當時流傳著一首詩贊頌了斯瓦特河流域的肥沃和當地人純樸慷慨的詩:

沙耶婆,這眾多禮物的慷慨施主,

將一匹強壯的駿馬為我趕到須婆私堵的渡口,

他還送給我二百一十頭牛。

在梵文中,斯瓦特被稱作Udyana(Uddiyana),意為花園,漢譯烏萇、烏長、烏場、烏仗那、鄔堅、烏金,等等?!赌υX范季本生經》就提到斯瓦特河谷有一個Uddiyana縣,那里出產的羊毛毯非常著名。

佛教盛行的時代及佛教藝術是斯瓦特歷史上的光輝篇章。法顯、宋云、玄奘、慧超等中國高僧和使節見證了這一光輝時代。他們的記述,以及中國歷代史書的記載,為斯瓦特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翔實的材料。

法顯于5世紀初游歷烏萇國時,見那里“佛法甚盛”,“凡有五百僧伽藍,皆小乘學?!北M管佛祖釋迦牟尼并沒有親自到過斯瓦特,但在佛教傳說中,佛祖不僅到過那里,還在那里大顯神通,降伏了給斯瓦特河帶來洪水的惡龍——阿波羅邏龍。佛本生經中的一些故事,也發生在這里。在斯瓦特,幾乎處處都有圣跡。法顯見到的,就有佛足跡、佛祖晾衣石、度惡龍處,以及佛祖為菩薩時割肉貿鴿的地方。法顯還在烏萇國夏坐。宋云和惠生到烏萇國時,那里已是大乘教之中心。他們在那里巡禮了龍王寺、陀羅寺、籠蓋佛祖足跡的佛塔等多處圣跡,還在佛陀投身飼餓虎的遺跡處建立佛塔?;貒鴷r,還攜回了170部佛經,均為大乘妙典。宋云之后,玄奘詳細記述了眾多的佛教圣跡,如忍辱仙遺跡、如來足跡、如來濯衣石、摩訶伐那伽藍、摩愉伽藍、上軍王 堵波,等等。

斯瓦特誕生了許多佛教大師,也有多人來中國傳教。其中,那連提黎耶舍(Narendrayasas,490—589)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他活到一百歲,經歷了三個皇朝——北齊、北周和隋朝。他于北齊天寶七年(556)來到鄴城,受到北齊文宣帝的禮遇,翻譯佛經,興建寺院,十分風光。后北周取代了北齊,皇帝是反對佛教的,大舉毀佛,那連提黎耶舍不得不改著俗裝,潛伏民間避難。隋朝興起后,隋文帝又是信奉佛教的,那連提黎耶舍再次受到皇帝禮遇,繼續譯經,又風光起來。

斯瓦特最有名的人物是密教大師蓮花生。公元751年,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請,入藏傳播密法,從而開創了西藏的喇嘛教。

到了唐朝,斯瓦特受到了來自大食的威脅。面對大食的威脅利誘,烏萇國不為所動。為此,唐玄宗特地給予表彰,遣使冊封那里的國王。但到13世紀,當西藏高僧鄔堅巴·仁欽貝去那里朝拜時,情況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仁欽貝(1230—1309)是我國西藏主巴噶舉派的著名喇嘛和大學者,也是一位偉大的旅行家。他因為去過鄔堅而被稱作“鄔堅巴”,即“鄔堅人”或“烏仗那人”。

隨著歲月的流逝,以及后來一次又一次戰爭,終于使輝煌了許多世紀的佛教完全消失,只剩下若干遺跡供后人憑吊。


斯瓦特國王

有跡象表明,斯瓦特與中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那里的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文物,與遠在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頗為相像。中國仰韶文化中的兩種器物,即鉆孔的半月形石刀及玉珠,也見于斯瓦特地區的新石器文化發現物中。意大利考古學家喬治·斯特科爾(Giorgio Stacul)提到了在斯瓦特山谷發現的碧玉制品、有孔石斧和發夾。他特別提到一塊玉制的逗號形狀的垂飾,認為其原型出自中國北部的新石器文化。他還指出發夾上的珠子的形狀表明是商朝通用的一種類型。

除眾多佛教僧侶的往來外,斯瓦特與中國官方也有著古老而密切的往來。據我國史籍記載,北魏景明三年(502)、永平三年(510)九月、永平四年(511)二月及冬十月、神龜元年(518)秋七月,烏萇國都曾遣使朝貢。宋云518年的出使,應是對烏萇國遣使的回訪。宋云是一位出色的外交使節,他會見了斯瓦特國王,向國王介紹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引起了國王對中國的仰慕與向往。后來,正光元年(520)五月和正光二年(521)五月,烏萇國又遣使朝貢。

在唐代,貞觀十六年(642),烏萇王達摩因訶斯遣使者獻龍腦香,《達摩貢方物獻表》至今仍保存于《全唐文》中。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烏長又遣使朝貢。開元八年(720)四月,唐玄宗還遣使冊立烏長國王,賜彩緞二百段。

唐代以后,由于多種原因,斯瓦特與中國的往來少有記載,但前往該地朝拜的西藏高僧頗多,藏文典籍對此有不少記載。


斯瓦特博物館:佛陀的腳印


佛足印石

斯瓦特博物館是斯瓦特的標志,那里的藏品,濃縮了斯瓦特古老悠久的文明。

參觀博物館是主要行程,進入博物館正廳,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放在正中的佛足印石。這是一塊黑色的巨石,已裂成兩半,上鐫大足印一雙。漢文史籍對佛足印石的記載,以斯瓦特的佛足印石為最早,記載也最多。佛足印石本在斯瓦特河上游的迪拉特村,后移至此,成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正廳中擺放的精品,還有三尊石雕佛像,3世紀的浮雕佛像和7—8世紀的金剛波尼浮雕,都是從斯瓦特各處佛教遺址移來的。

除正廳外,博物館還有7個展廳。其中G—1展廳展示了各種石器、陶器、陶偶、骨針、骨串珠、青銅箭頭、鐵矛頭、鐵針,等等,還有骨灰甕。這些文物的年代,從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00年不等,充分反映了斯瓦特的古老文明。

館內最豐富的是佛教藝術品,占了三個展廳,各種佛教藝術珍品應有盡有。最有特色的是石板浮雕,內容豐富,不僅有堵波和各種柱式,還有從摩耶夫人入夢、佛陀降生、學步、上學、比箭、沉思、出家、布道,涅 、直至使者向各地分送佛舍利的全套佛傳故事。展廳中的石雕像和灰泥塑像,不僅有表示各種手印的佛陀像和佛頭,還有彌勒佛、觀世音菩薩、金剛波尼、般遮迦與哈哩帝像。

G5展廳中展示了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9世紀的世俗文物,有各種古幣、箭頭、矛頭、斧頭、刀、手鐲、銅鏡、油燈,有各種項鏈、戒指和石雕首飾盤。此外,還有紅陶玩具,有人偶,也有動物。其中有一套公元前4世紀的紅陶人像模具,極為精致。


佛教遺跡:尋找佛陀的身影


蓮花生大師

斯瓦特有許多佛教遺跡,大量遺跡分布于以明高拉為中心的斯瓦特河兩岸,一部分分布于斯瓦特河上游地區。保存比較完好的有布特格拉1號(Butkara I)、布特格拉3號、賽杜堵波”(Saidu Stupa)、巴利格拉姆堵波、萊奧本爾堵波、欣格爾達爾堵波(Shingardar Stupa)等數十處。因時間有限,我只參觀了很少幾處。

首先去的是離博物館最近的賽杜堵波。從遺址看,這里的主要建筑是一座寺廟和一座堵波,分別建在兩個平臺上。遺址的廟宇部分長36米,寬32米,其平臺比堵波的平臺高3米。廟宇中間是院子,東西兩側各有10個小房間,南面也有房間。遺址西南角有一個較大的房間,可能是會堂。遺址的堵波部分在廟宇西邊,有一個主堵波,其基座長21米,寬20米。在主堵波的西面和東西兩側,有許多小堵波。專家們根據出土文物及錢幣,認為寺廟和堵波的年代大約為公元1世紀至5世紀。通過遺址規模和斯瓦特博物館中珍藏的物品,可以想見當年的興盛景象。

布特格拉1號也很近,步行便可抵達。這是一處規模很大的堵波遺址,中間是一座大堵波,周圍有許多小堵波和僧舍,北邊有一處頗大的建筑。從考古學家們繪制的平面圖來看,各種建筑密密麻麻??脊艑W家稱,大堵波經過5次修建,其建筑也相應分為5個時期,從遺址可以看出自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0世紀間磚石建筑的風格演變過程。大堵波中間部分的直徑達11.44米,外圍部分有好幾層,顯然是后來修建所致。這里發現了大量佛陀、菩薩和金剛波尼的雕像,以及佛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的浮雕。有些已被移走,有的尚存殘像。多年前我在當地出版的畫冊中看到一座石獸雕像,對此印象很深。這次看到了石獸的原物,但甚矮小,不似原先想中的那么高大威猛。我還看到一塊綠色片巖石板,中間有孔,應是堵波上傘或相輪的殘余。

根據從布特格拉1號出土的公元前3世紀的錢幣,以及碎陶片上雕刻的Dharmarajika的字樣,有學者認為這是阿育王下令建造的珍藏佛陀舍利的堵波之一。從形制上著,布特格拉1號堵波沒有基座,更接近于塔克西拉的達摩羅吉卡堵波。

布特格拉1號的旁邊就是布特格拉2號,是一處古代墓葬遺址,發掘后已經回填,地面已辟為菜地。

布特格拉3號就比較遠了,在一座小山上,旁邊有一條季節性溪流。這里頗有特色,是一處小堵波遺址。遺址長54米,寬48米,年代從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7世紀??脊艑W家說,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6個地下佛殿,每個佛殿都由一個門廊和后面的洞窟組成。我看到3個保存較為完整的小堵波,均建在洞窟內。但洞窟的頂已無存,洞窟壁也已損壞。

值得一提的是欣格爾達爾堵波。據說,這就是玄奘記述的上軍王堵波?!洞筇莆饔蛴洝贩Q:“昔如來將寂滅,告諸大眾:‘我涅后,烏仗那國上軍王宜與舍利之分?!?佛祖寂滅后,上軍王到得晚了些,受到他人輕鄙,差一點分不到佛舍利。后“天人大眾重宣如來顧名之言”,上軍王才分得一份佛舍利,持歸本國。據說上軍王以大象負舍利歸,走到這里,大象倒地死去,變成石頭,上軍王就在旁邊建起了堵波。在斯瓦特,這是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堵波,但頂部的竿和傘已無存。堵波基壇呈正方形,長寬均為79米,但已遭破壞。堵波用石塊砌成,高27米,上部經過維修。

斯瓦特還有巖刻大佛,位于賈漢阿巴德村附近的山上。1996去的時候,我在斯瓦特博物館工作人員哈迪汗陪同,前往瞻仰。那里不通公路,汽車只能遠遠的停在公路上。我們步行走過田疇,來到山腳下,再沿著羊腸小徑上山。途中處處可聞潺潺的流水聲,又值梨花盛開,景色極美。但爬山頗不易,到大佛底下時,己是大汗淋漓、氣喘不止了。由于佛像雕于山崖上,保存較為先好。佛像高7米,坐在一個高高的基座上。據考證,該佛像可能雕于公元7—8世紀。


雨雪卡拉姆

當地有句俗話:“到了斯瓦特而沒有去卡拉姆,就像嘴唇已經沾到了酒杯卻沒有品嘗美酒?!睆奈易〉玫胤降娇ɡ?,路程僅100公里,當天即可返回。因此,在斯瓦特訪問的第二天下午,我就準備去卡拉姆一游。

卡拉姆是斯瓦特額上的明珠。烏特洛特(Utrot)河與烏蘇(Ushu)河在此合流,成為斯瓦特河源頭??ɡ饭鹊氐貏輰拸V,呈卵圓形。周圍群峰聳峙,一片冰峰雪嶺的壯麗景色。主峰法拉克西爾峰海拔6259米,終年積雪,晶瑩璀璨。眾多的溪澗、湖泊和泉水,使卡拉姆谷地更添秀色。斯瓦特河上源就是玄奘記述的佛祖收伏阿波邏羅龍王的地方。玄奘盛贊那里的雪景,稱“春夏含凍,晨夕飛雪。雪霏五彩,光流四照?!?/p>

我們到達的當天夜里,天空響起了雷聲??赡苁窃谏焦戎械脑?,雷聲特別響亮,但并沒有下雨。因此,我在日記中只寫下了“是夜雷聲甚巨”幾個字。

我很擔心天氣變化影響我的計劃,但第二天早晨起來一看,卻是天高云淡,陽光燦爛,沒有絲毫變天的跡象。

我們八點鐘準時出發,沿斯瓦特河向北行進。但離開賽杜謝里夫后不久,便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天色也變得非常陰沉。雨下下停停,我們冒雨前行,不一會兒,便到了小鎮巴林。我們在這里停車喝茶。

巴林鎮距賽杜62公里。巴林也是這一片較為寬闊而美麗的河谷地帶的名稱。好幾條支流在這里匯入斯瓦特河,此外還有許多瀑布和湖泊,處處都是賞心悅目的地方??上?,晦暗的天氣使我們無法欣賞這里的美景。
從茶館出來,我們繼續驅車前進。海拔不斷升高,峽谷兩邊的山也更高了。天氣也更壞了,大雨如注,隨后,雨中便夾雜著雪花和冰珠,打在車身上,鏗鏘有聲。

3月底的斯瓦特,積雪尚未融化。有的地方,冬季積雪和雪崩造成的冰川,從山上一直瀉入河中,冰川的末端直抵水面。還有一段公路,完全被雪崩掩埋,積雪像小山一樣。當地人用人力從雪中開辟出一條窄窄的通道,供小型車輛行駛。我們的車就從這窄道中通過,兩邊都是高高的雪墻。

當我們趕到卡拉姆鎮時,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天地一片混沌。再往前走已經沒有意義了,隨后便驅車返回。

要欣賞卡拉姆的景色,最好是在夏天。當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區都處于流金爍火的酷暑中時,到卡拉姆欣賞雪山,無異是進入了天堂。這一次,我們沒有看到雪山美景,卻看到了籠罩天地的大雪,也算不虛此行,為我的斯瓦特之行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斯瓦特國王

有跡象表明,斯瓦特與中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那里的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文物,與遠在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頗為相像。中國仰韶文化中的兩種器物,即鉆孔的半月形石刀及玉珠,也見于斯瓦特地區的新石器文化發現物中。意大利考古學家喬治·斯特科爾(Giorgio Stacul)提到了在斯瓦特山谷發現的碧玉制品、有孔石斧和發夾。他特別提到一塊玉制的逗號形狀的垂飾,認為其原型出自中國北部的新石器文化。他還指出發夾上的珠子的形狀表明是商朝通用的一種類型。

除眾多佛教僧侶的往來外,斯瓦特與中國官方也有著古老而密切的往來。據我國史籍記載,北魏景明三年(502)、永平三年(510)九月、永平四年(511)二月及冬十月、神龜元年(518)秋七月,烏萇國都曾遣使朝貢。宋云518年的出使,應是對烏萇國遣使的回訪。宋云是一位出色的外交使節,他會見了斯瓦特國王,向國王介紹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引起了國王對中國的仰慕與向往。后來,正光元年(520)五月和正光二年(521)五月,烏萇國又遣使朝貢。

在唐代,貞觀十六年(642),烏萇王達摩因訶斯遣使者獻龍腦香,《達摩貢方物獻表》至今仍保存于《全唐文》中。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烏長又遣使朝貢。開元八年(720)四月,唐玄宗還遣使冊立烏長國王,賜彩緞二百段。

唐代以后,由于多種原因,斯瓦特與中國的往來少有記載,但前往該地朝拜的西藏高僧頗多,藏文典籍對此有不少記載。


斯瓦特博物館:佛陀的腳印


佛足印石

斯瓦特博物館是斯瓦特的標志,那里的藏品,濃縮了斯瓦特古老悠久的文明。

參觀博物館是主要行程,進入博物館正廳,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放在正中的佛足印石。這是一塊黑色的巨石,已裂成兩半,上鐫大足印一雙。漢文史籍對佛足印石的記載,以斯瓦特的佛足印石為最早,記載也最多。佛足印石本在斯瓦特河上游的迪拉特村,后移至此,成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正廳中擺放的精品,還有三尊石雕佛像,3世紀的浮雕佛像和7—8世紀的金剛波尼浮雕,都是從斯瓦特各處佛教遺址移來的。

除正廳外,博物館還有7個展廳。其中G—1展廳展示了各種石器、陶器、陶偶、骨針、骨串珠、青銅箭頭、鐵矛頭、鐵針,等等,還有骨灰甕。這些文物的年代,從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00年不等,充分反映了斯瓦特的古老文明。

館內最豐富的是佛教藝術品,占了三個展廳,各種佛教藝術珍品應有盡有。最有特色的是石板浮雕,內容豐富,不僅有堵波和各種柱式,還有從摩耶夫人入夢、佛陀降生、學步、上學、比箭、沉思、出家、布道,涅 、直至使者向各地分送佛舍利的全套佛傳故事。展廳中的石雕像和灰泥塑像,不僅有表示各種手印的佛陀像和佛頭,還有彌勒佛、觀世音菩薩、金剛波尼、般遮迦與哈哩帝像。

G5展廳中展示了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9世紀的世俗文物,有各種古幣、箭頭、矛頭、斧頭、刀、手鐲、銅鏡、油燈,有各種項鏈、戒指和石雕首飾盤。此外,還有紅陶玩具,有人偶,也有動物。其中有一套公元前4世紀的紅陶人像模具,極為精致。


佛教遺跡:尋找佛陀的身影


蓮花生大師

斯瓦特有許多佛教遺跡,大量遺跡分布于以明高拉為中心的斯瓦特河兩岸,一部分分布于斯瓦特河上游地區。保存比較完好的有布特格拉1號(Butkara I)、布特格拉3號、賽杜堵波”(Saidu Stupa)、巴利格拉姆堵波、萊奧本爾堵波、欣格爾達爾堵波(Shingardar Stupa)等數十處。因時間有限,我只參觀了很少幾處。

首先去的是離博物館最近的賽杜堵波。從遺址看,這里的主要建筑是一座寺廟和一座堵波,分別建在兩個平臺上。遺址的廟宇部分長36米,寬32米,其平臺比堵波的平臺高3米。廟宇中間是院子,東西兩側各有10個小房間,南面也有房間。遺址西南角有一個較大的房間,可能是會堂。遺址的堵波部分在廟宇西邊,有一個主堵波,其基座長21米,寬20米。在主堵波的西面和東西兩側,有許多小堵波。專家們根據出土文物及錢幣,認為寺廟和堵波的年代大約為公元1世紀至5世紀。通過遺址規模和斯瓦特博物館中珍藏的物品,可以想見當年的興盛景象。

布特格拉1號也很近,步行便可抵達。這是一處規模很大的堵波遺址,中間是一座大堵波,周圍有許多小堵波和僧舍,北邊有一處頗大的建筑。從考古學家們繪制的平面圖來看,各種建筑密密麻麻??脊艑W家稱,大堵波經過5次修建,其建筑也相應分為5個時期,從遺址可以看出自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0世紀間磚石建筑的風格演變過程。大堵波中間部分的直徑達11.44米,外圍部分有好幾層,顯然是后來修建所致。這里發現了大量佛陀、菩薩和金剛波尼的雕像,以及佛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的浮雕。有些已被移走,有的尚存殘像。多年前我在當地出版的畫冊中看到一座石獸雕像,對此印象很深。這次看到了石獸的原物,但甚矮小,不似原先想中的那么高大威猛。我還看到一塊綠色片巖石板,中間有孔,應是堵波上傘或相輪的殘余。

根據從布特格拉1號出土的公元前3世紀的錢幣,以及碎陶片上雕刻的Dharmarajika的字樣,有學者認為這是阿育王下令建造的珍藏佛陀舍利的堵波之一。從形制上著,布特格拉1號堵波沒有基座,更接近于塔克西拉的達摩羅吉卡堵波。

布特格拉1號的旁邊就是布特格拉2號,是一處古代墓葬遺址,發掘后已經回填,地面已辟為菜地。

布特格拉3號就比較遠了,在一座小山上,旁邊有一條季節性溪流。這里頗有特色,是一處小堵波遺址。遺址長54米,寬48米,年代從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7世紀??脊艑W家說,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6個地下佛殿,每個佛殿都由一個門廊和后面的洞窟組成。我看到3個保存較為完整的小堵波,均建在洞窟內。但洞窟的頂已無存,洞窟壁也已損壞。

值得一提的是欣格爾達爾堵波。據說,這就是玄奘記述的上軍王堵波?!洞筇莆饔蛴洝贩Q:“昔如來將寂滅,告諸大眾:‘我涅后,烏仗那國上軍王宜與舍利之分?!?佛祖寂滅后,上軍王到得晚了些,受到他人輕鄙,差一點分不到佛舍利。后“天人大眾重宣如來顧名之言”,上軍王才分得一份佛舍利,持歸本國。據說上軍王以大象負舍利歸,走到這里,大象倒地死去,變成石頭,上軍王就在旁邊建起了堵波。在斯瓦特,這是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堵波,但頂部的竿和傘已無存。堵波基壇呈正方形,長寬均為79米,但已遭破壞。堵波用石塊砌成,高27米,上部經過維修。

斯瓦特還有巖刻大佛,位于賈漢阿巴德村附近的山上。1996去的時候,我在斯瓦特博物館工作人員哈迪汗陪同,前往瞻仰。那里不通公路,汽車只能遠遠的停在公路上。我們步行走過田疇,來到山腳下,再沿著羊腸小徑上山。途中處處可聞潺潺的流水聲,又值梨花盛開,景色極美。但爬山頗不易,到大佛底下時,己是大汗淋漓、氣喘不止了。由于佛像雕于山崖上,保存較為先好。佛像高7米,坐在一個高高的基座上。據考證,該佛像可能雕于公元7—8世紀。


雨雪卡拉姆

當地有句俗話:“到了斯瓦特而沒有去卡拉姆,就像嘴唇已經沾到了酒杯卻沒有品嘗美酒?!睆奈易〉玫胤降娇ɡ?,路程僅100公里,當天即可返回。因此,在斯瓦特訪問的第二天下午,我就準備去卡拉姆一游。

卡拉姆是斯瓦特額上的明珠。烏特洛特(Utrot)河與烏蘇(Ushu)河在此合流,成為斯瓦特河源頭??ɡ饭鹊氐貏輰拸V,呈卵圓形。周圍群峰聳峙,一片冰峰雪嶺的壯麗景色。主峰法拉克西爾峰海拔6259米,終年積雪,晶瑩璀璨。眾多的溪澗、湖泊和泉水,使卡拉姆谷地更添秀色。斯瓦特河上源就是玄奘記述的佛祖收伏阿波邏羅龍王的地方。玄奘盛贊那里的雪景,稱“春夏含凍,晨夕飛雪。雪霏五彩,光流四照?!?/p>

我們到達的當天夜里,天空響起了雷聲??赡苁窃谏焦戎械脑?,雷聲特別響亮,但并沒有下雨。因此,我在日記中只寫下了“是夜雷聲甚巨”幾個字。

我很擔心天氣變化影響我的計劃,但第二天早晨起來一看,卻是天高云淡,陽光燦爛,沒有絲毫變天的跡象。

我們八點鐘準時出發,沿斯瓦特河向北行進。但離開賽杜謝里夫后不久,便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天色也變得非常陰沉。雨下下停停,我們冒雨前行,不一會兒,便到了小鎮巴林。我們在這里停車喝茶。

巴林鎮距賽杜62公里。巴林也是這一片較為寬闊而美麗的河谷地帶的名稱。好幾條支流在這里匯入斯瓦特河,此外還有許多瀑布和湖泊,處處都是賞心悅目的地方??上?,晦暗的天氣使我們無法欣賞這里的美景。
從茶館出來,我們繼續驅車前進。海拔不斷升高,峽谷兩邊的山也更高了。天氣也更壞了,大雨如注,隨后,雨中便夾雜著雪花和冰珠,打在車身上,鏗鏘有聲。

3月底的斯瓦特,積雪尚未融化。有的地方,冬季積雪和雪崩造成的冰川,從山上一直瀉入河中,冰川的末端直抵水面。還有一段公路,完全被雪崩掩埋,積雪像小山一樣。當地人用人力從雪中開辟出一條窄窄的通道,供小型車輛行駛。我們的車就從這窄道中通過,兩邊都是高高的雪墻。

當我們趕到卡拉姆鎮時,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天地一片混沌。再往前走已經沒有意義了,隨后便驅車返回。

要欣賞卡拉姆的景色,最好是在夏天。當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區都處于流金爍火的酷暑中時,到卡拉姆欣賞雪山,無異是進入了天堂。這一次,我們沒有看到雪山美景,卻看到了籠罩天地的大雪,也算不虛此行,為我的斯瓦特之行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