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蓋寺,藏語稱“勒雪林”,意為“善言洲”。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恰蓋鄉境內,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由噶居·敦悅嘉措于藏歷第十繞迥火豬年(西元一五八七年,明萬歷十五年),遵照衛藏地區的一位格西授記所建。早期規模不大,后來經該寺住持洛智嘉措經營,有了較大發展,后相繼修建了大經堂、宗喀巴佛殿、法王殿、藥師佛殿、釋迎佛殿、吉祥天女殿等。清咸豐四年(1854),創建參尼扎倉(顯宗學院),使該寺成為一座中等規模的格魯派寺院。該寺隸屬于禪定寺,其教區主要是土司轄區的北山旗,即今卓尼縣恰蓋、申藏、完冒鄉的大部分村寨。該寺與拉卜楞寺有教務關系,寺內建有歷輩嘉木樣佛殿。最大的活佛系統為恰蓋·洛智嘉措的歷輩轉世。
該寺由噶居·敦悅嘉措創建,他生於藏歷木龍年(西元一六八四年,清康熙三年),自幼出家為僧,后赴藏留學,遂成為學者。獲得「桑普噶居」之稱號。返回故里后,在他的主持下,于藏歷鐵蛇年(西元一七○一年,清康熙四十年)搬遷了寺院,并修建了七間大的經堂及三層樓高的內殿。供奉護法神和法王像,內裝藏有班禪大師所賜手書。建寺后立寺規,戒行嚴謹,聲譽聞名遠近。后于藏歷金龍年(西元一七一○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又創建「佐蓋群培朗」,并制定寺規,於藏歷金猴年(西元一七四○年,清乾隆五年)一月三日圓寂。
恰蓋寺的第二任赤哇為久美柔貴喜饒,于藏歷第十五繞迥土龍年(西元一八六八年,清同治七年)生于阿壩。自幼學法,先后拜四世嘉木樣的經師為師。后任佐蓋舊寺赤哇和拉卜楞寺下續部學院赤哇。他廣積福德資糧,于一九二五年五十八歲時圓寂。
第三世恰蓋·嘉央羅哲嘉措,于藏歷火虎年(西元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生于瑪曲齊哈瑪。由五世嘉木樣活佛認定,七歲至寺院坐床,十三歲入拉卜楞寺學法。后任拉卜楞寺時輪學院赤哇,佐蓋舊寺的赤哇,并新建佐蓋舊寺參尼學院。遵照卓尼禪定寺大堪布諭示,任恰蓋寺赤哇三年,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五日病故獄中。
第四世恰蓋·久美圖丹嘉措,於一九八二年生于今碌曲縣雙岔鄉年多村。一九九一年由六世嘉木樣活佛和六世貢唐倉活佛、八世德哇倉活佛等三位活佛認定為上世的轉世。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二日迎進寺院坐床,學習藏文及經籍。
第四世恰蓋活佛
這座古剎,在一九五八年前建有勝樂、密集、藥師、十六羅漢等四個學院,僧侶二百五十,僧舍八十院,寺周有大小佛塔三座,共有大小佛殿、經堂六座。寺內建有恰蓋倉、官洛倉、薩木察倉、智觀巴倉、卡加錄倉等五個昂欠,寺院附近有四個靜修院。
該寺一九八一年經卓尼縣人民政府批準開放,現有經堂、僧舍等,占地面積約一萬七千多平方米。有信眾三千人左右。較獨特的是該寺有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朝山的古俗。解放初期,全寺有寺僧300余人,1966年建筑被毀。1984年重修大經堂和一部分僧舍,現有寺僧近200人。
恰蓋寺的兩位上師:阿克嘎藏吾森(左) 阿克嘎藏香巴(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