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任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

位于拉薩的甘丹寺

    “甘丹赤巴”,意為“甘丹法座持有者”,甘丹法座即至尊宗喀巴大師的法座,是格魯派最高法座。“甘丹赤巴”即為甘丹寺住持,因至尊宗喀巴大師法座座主,甘丹赤巴異常殊勝于其他寺院法座主持,故也稱之為“甘丹賽赤”(藏語,意為“甘丹金座”),甘丹赤巴亦為格魯派的最高法座。擔任此職務需要具備特別的條件,不論是不是轉世活佛,也不論出生地區和出身的寺院以及年齡大小、貴賤高低、聲望大小等,藏傳佛教僧人必須得長時聞思修后,經由重重考試考測及實修證量,加之經由觀音尊者委任而選拔甘丹赤巴的人選。一般來說,僧人首先要在三大寺學完顯宗課程,取得拉然巴格西學位(頭等格西學位,僧人系統次第學修佛學20多年加之成績非常優異者方能獲取拉然巴格西學位)。之后,進入上密院或下密院,經過三年以上的密宗修習。通過密宗考試,升任掌堂師,任期四個月。再升為“喇嘛翁則”,也有不經掌堂師而直接當上喇嘛翁則的,任期三年。任滿后升任密院的堪布,任期三年。退位后,被稱為堪蘇(意為“卸任堪布”)。然后上、下密院的堪蘇分別有各自的升遷機會,上密院的堪蘇按年資遞補甘丹寺夏孜扎倉的卻杰(意為法王),下密院的堪蘇按年資遞補甘丹寺絳孜扎倉的卻杰(意為法王)。甘丹寺這兩個扎倉的住持不稱為“堪布”,而稱為“卻杰”(意為“法主”、“法王”)。兩位卻杰就是甘丹赤巴的正式候選人,雙方輪流遞補,擔任甘丹赤巴,一屆任期為七年。目前這個法座由尊貴的日宗仁波切土登·寧瑪·龍圖·丹增·諾布(Thubten Nyima Lungtok Tenzin Norbu)所持有,為第102任的甘丹赤巴法王。

至尊宗喀巴大師法座——甘丹賽赤

    自1409年藏歷正月至尊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師(1357-1419)在拉薩召集規模宏大的祈愿大法會并于當年建成了藏傳佛教格魯派第一座寺院甘丹寺(這兩件大事被認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正式創立的標志)后,至尊宗喀巴大師親自擔任了甘丹寺主持“甘丹赤巴”(dgav-ldan-khri-pa),故而歷史上有了甘丹赤巴為格魯派法王的傳統。甘丹寺的法臺是至尊宗喀巴大師法位的繼承者,因此和其他寺院的法臺職位不同,擔任甘丹寺赤巴的首要條件是要長時歷經聞思修而精通顯密經論及講經聽法的學識。據說閻羅法王在這寶座下面承托,所以也說,甘丹赤巴法王是坐在閻羅王頭上的,無大福大德者根本無法居之。甘丹赤巴被視為至尊宗喀巴大師衣缽的繼承者,在格魯派中有很高的地位,因此任職甘丹赤巴者即認為是成就者,可以轉世。在藏、蒙等藏傳佛教區域享有很高的地位,受到極大的尊敬。人們向甘丹赤巴獻供養布施,以此為榮耀,并認為這樣做是一種“功德”。甘丹赤巴出行時有人開道,儀仗中有香爐、黃傘,在舊西藏除了觀音尊者、班禪大師和薩迦法王之外,只有甘丹赤巴才能享有這種待遇,甘丹赤巴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第102任甘丹赤巴法王日宗仁波切

    甘丹赤巴選任制度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有別于其他寺院寺主的傳承方式,主要體現在只重視佛學學識,而不重出身,通過層層考測、選拔,能成為甘丹赤巴者,都不愧為一代佛學宗師。1419年至尊宗喀巴大師圓寂前,將自己的衣缽傳給了大弟子賈曹杰·達瑪仁欽(嘉曹杰是至尊宗喀巴大師的第一位大弟子,在至尊宗喀巴大師去世后,繼承甘丹寺的法座。嘉曹杰是別人對他的尊稱,意思是紹勝尊,法名為盛寶,是后藏仰垛地方人,至尊宗喀巴大師即將圓寂時,把自己的衣帽賜給嘉曹杰,令他繼承法位,因此稱為嘉曹杰。)之后賈曹杰繼承了至尊宗喀巴大師法座,成為第二任甘丹赤巴。賈曹杰在他圓寂的前一年委任宗喀巴大師的另一個大弟子克珠杰·格勒白桑(克主杰是至尊宗喀巴大師的另一位大弟子,是甘丹寺第三代法座。對于至尊宗喀巴大師的不共教義,弘揚功勞極大。后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額爾德尼大師)擔任甘丹寺主持,是為第三任甘丹赤巴。后由至尊宗喀巴大師另一個弟子大夏魯瓦·勒巴堅贊繼任。這樣一脈相承,甘丹寺一直以格魯派中學問最好的僧人擔任赤巴,甘丹赤巴是繼任至尊宗大師的主法座的那個人,而這個“座”,實際上指格魯派最高權威的意思。是格魯派最高法座的象征。

   

尊貴的日宗仁波切于哲蚌寺大愿法會

    尊貴的日宗仁波切在公元1928年誕生于拉達克首府列城 (Leh) 附近的美索 (Matho),由尊貴的第十三世觀音尊者和上一世仁波切的老師認證為日宗仁波切的轉世,在此前仁波切前二世轉世都與拉達克地區有著因緣。仁波切在拉達克的日宗寺座床,從四歲到十八歲的期間,仁波切大部分時候都由親教師陪同待在寺院中學習讀、寫、背誦和佛法基本要義,依著藏傳僧伽教育的傳統,奠定日后深入經藏的基石。

    1947年,仁波切滿十八歲時由拉達克跋涉至西藏,初時待在拉薩城區,主要師事第九十四任甘丹赤巴座主并住于一處,仁波切在其座下受比丘戒。如此過了三年后,仁波切入拉薩近郊的哲蚌寺學習直至1959年,在這十年中,仁波切在哲蚌寺努力用功,進而對經論有了更深刻的了悟。

    1959年,仁波切回到拉達克,之后,當他得知在達爾豪斯(Dalhousie 在今北印度喜馬恰省 Chamba 境內)一帶有很好的佛學院時,仁波切即啟程前往就讀,在此圓滿了經論部分的學習并獲得大乘佛學教育的最高等學位“拉然巴格西”。成為拉然巴格西后,仁波切前往南印度卡納塔喀省胡蘇爾 (Hunsur, Karnataka)的下密院學習了數年,仁波切起初擔任維那,后來成為下密院方丈。 仁波切擔任下密院方丈一職有數年之久,卸任后,仁波切成為哲蚌寺洛色林僧院的方丈,哲蚌寺洛色林僧院在日宗仁波切的努力下更加興盛起來。仁波切擔任哲蚌寺洛色林僧院的方丈,直到獲選為“絳孜曲杰(Jangtse Ch?je)”法座持有者后方退休。

第102任甘丹赤巴法王日宗仁波切臺灣講法現場

    從哲蚌寺卸任后,仁波切開始接受各地學生的邀請至海外弘法,但仁波切仍懸念印度的眾生,例如在1999-2000年間,耗費寶貴的六個月時間在印度北方給予整部大藏經的口傳等。仁波切足跡遍及西方世界,年年造訪歐美,慈悲給予各種顯密教授,在頂尖西方學府教育莘莘學子。仁波切在緊湊的行程外,仍精進禪修進行多次閉關,包括一次在拉達克僻處圓滿的三年密續閉關。

第102任甘丹赤巴法王日宗仁波切臺灣講法現場

    在觀音尊者法王、噶瑪巴仁波切、第101任甘丹赤巴仁波切及夏孜曲杰仁波切的見證下,2009年10月27日,絳孜曲杰日宗仁波切于印度諾布爾林卡進行升座儀式,成為第102任甘丹赤巴法座持有者。

    直到如今,已是接近90高壽的法王日宗仁波切,以對眾生的無限慈愛憐憫心見眾生疾苦而引生的難忍大悲心策動,仍孜孜奔波于世界各地講經傳法利益眾生、置眾生于遠離痛苦究竟安樂的事業上。就任甘丹赤巴法王之后,仁波切仍不顧繁忙勞累以及年事已高等造成的諸多不便及艱難困苦,仁波切仍經常到世界各地弘法。就中文方面仁波切在臺灣弘法翻譯成中文的視頻及文字材料有很多,如《菩提道次第中、略論》、《入菩薩行論》、《修心日光論》、《兜率百尊、無緣慈悲贊》、《毗缽舍那》等的講記。仁波切毫不顧及為利生事業所付出的勞累、疾苦等,只要能使眾生離苦得樂仁波切便欣然為之。如此一完全自輕他重、精勤利他,將自身所有一切完全傾盡為利他用,正是“我于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愿成滿彼究竟利,恒常心懷珍愛情。”、“無論直接與間接,愿獻利樂于慈母,如母有情諸苦患,我愿暗中自取受。”等自他相換菩薩行于現實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