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作為語言的最高成就,作為一種裸露情懷展現胸襟的書寫,顯現著詩人獨特的精神探求。西藏,這片高地厚土是產生偉大詩人和優秀詩歌的沃土。藏地獨特的地域文化為詩人提供了豐厚的創作源泉,藏地詩歌因此成為藏地風貌之畫卷、藏地精神之凝練。自和平解放后,西藏的社會政治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文學領域,藏漢詩人共同構筑起詩歌創作的繁盛景象,書寫著這塊土地上的嶄新變化,共同點綴著文學的璀璨星空。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加強了對西藏的扶持,西藏社會各行各業更是得到飛速的發展,因此展現雪域高原新風貌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

        庚子年10月2日《光明日報》發表了西藏文聯副主席、葉巴村駐村干部陳人杰的長詩《山海間》。這位扎根在邊疆的戰士,在黨中央脫貧攻堅的決勝時刻,用愛譜寫了一曲藏地絕唱,用詩歌吹暖了華夏大地,為祖國母親助力遠航,為脫貧攻堅添磚加瓦。

        作為一名援藏三屆又調藏工作的干部,詩人陳仁杰一路向西,從江浙大地至青藏高原,在他的身上,既有魚米之鄉文人的淡雅與清高,又有青藏高原人民的質樸與豪放。他的詩歌,境界闊大,高原水鄉,思緒飛揚,一路掠過稻香與紹興酒洌的沖擊平原,抵達糌粑與青稞酒香濃郁的葉巴村。他的詩歌,細致入微,炊煙繚繞,鳥鳴歡唱,一邊掀起飄忽的經幡,攪動愛的呼喚,一邊撬開封閉的大門,綻放絢爛的藏地變化之盛景。他的詩作既對故鄉滿駐深情,同時又將滿腔豪情寄予在雪域大地,其精神探求也由一己情懷到遼闊的祖國邊疆,并由此升華到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大愛。

        新作《山海間》是一首充滿魅力、情感充沛的優秀作品,這是詩人傾情而作獻給母親脫貧攻堅的大禮?!渡胶ig》帶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是對西藏當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展現了在強基惠民政策的影響下,西藏農村基層所發生的重大變化。西藏自治區實施強基惠民政策,全區企事業單位派工作人員到各地區鄉鎮村進行駐村活動,目的是宣傳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目的。這一政策,是西藏自治區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大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重大的社會歷史意義。對于這樣的社會大事件,一些有過駐村經驗的作家創作過一些有特色的藝術作品,既顯示了作家們較為敏銳的藝術嗅覺,也展示了作家關注現實的創作精神。七年的援藏時光中,從錢塘江到怒江,陳人杰目睹了腳下這片土地發生的變化,站在雪域高原上,他似乎能更清楚的觀察到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進步與不易。由于險峻的地理狀況和復雜的歷史原因,西藏社會的發展面臨著比中國其他地區更為嚴峻、復雜、艱難的現實局面。但西藏社會的穩定和諧與全面發展,與中國任何一個地區的發展一樣,關系到整個中國的全面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小康社會這一長遠目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小小的葉巴村落的覺醒和騰飛,昭示著西藏鄉村的可喜變化,流淌著很多駐村干部的心血,也濃縮著國家對于邊疆的大愛。陳人杰目睹了葉巴村的層層蛻變,也由衷地體會到廣大藏區的飛速前進。七年前這個坐落在怒江中游、被橫斷山脈群山掩映的古老村莊葉巴村,像一位沉睡的老人,被孤單、冷清、掙扎、饑貧所包圍,然而今天,“易地搬遷、生態補貼、國家兜底/像一場場細雨/飄灑你的房前屋后/多少情絲,原來飽含汁液/每一塊瓦片/分明被嵌入了愛的節奏/點滴時光從海拔的光影落下/月亮搬進了新居/能源提升大地上的雨水/電視塔、水塔追逐國家的云煙,”詩人用葆含熱情的文字,畫卷般展現了西藏脫貧攻堅的巨大成果,像一部跳躍的史詩,吟唱出了西藏基層社會的改變?!伴T前植菊,屋后栽柳/暖棚種植江南/陶公三徑連接林卡鍋莊,”這桃花源般美好的生活,是心心向往的“彼岸時光”,是千萬藏區人民夢想中的天堂,是藏區千萬扶貧干部共同努力的成果,濃縮著黨中央和中華民族對青藏人民深切關懷?!斑@是青藏高原的再一次崛起/特提斯古海抬高浩蕩苦旅/無處不在的鞭子燃燒火焰/最高的飛翔獻給彩虹,星月同天/海岸線將所有的雄渾、深遠、蔚藍加在一起/把高原的根部、露珠、魂魄連在一起/我所看見的,皆為可以憑依的家園/古老民族的吶喊激蕩遠方的云彩?!标惾私芤蚤_闊的視野,關注在雪域大地上發生的歷史性巨變,關注時代的最強音,因此他的詩歌有著腳踏大地的現實主義情懷。

        陳人杰開闊的社會歷史視野和大局觀,不僅僅體現在他以中國社會不斷進步的廣闊現實為依據,寫出了葉巴村的今昔變化,寫出了西藏扶貧攻堅的巨大成果,他的詩歌還滲透出鮮明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庭,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多民族的關系是社會主義新時期決勝小康的重要因素。只有各民族和睦相處,同心協力,才能實現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寧發展,社會穩固進步。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就民族問題作出面向新時代的全新指示,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工作主旋律。從生長珊瑚的東部海域到生長雪蓮的西部雪域,從錢塘江到怒江源,詩人生命的軌跡在流轉,他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認識也在血脈中一次次強化。山與海遙遠相望,山與海又彼此相依。海拔所分割的,只是不同的植被風光,不同的山川風貌,它無法割斷母親和孩子之間的血緣,無法割斷兄弟姐妹之間同氣連枝的血脈?!暗窖?、印度洋/一如既往地,接納/萬里高原的饋贈與洶涌/長江,湄公河,羌塘草原的丹心/奔赴不同的海岸。而我來了/萬水歸宗,又通過/指間風雨,攜回洋底淵流?!睆牡乩憝h境的角度來看,山與海,是一個整體,水汽從海洋流向高山,會帶來成型的雨,水汽從高山流向海洋,會參與雨的形成,他們,誰也離不開誰。作者以細膩溫婉的筆觸,用淡雅真實的文字,講述了跨山越川的山海之間相成相生的關系,海的遼闊昭示著山的巍峨,山的挺拔襯托著海的幽深。錢塘江大潮溫婉的轟鳴通過青藏、川藏、滇藏線傳送到了高原上雪蓮的耳中,怒江源下激蕩的轟鳴傳輸到了蘇杭的空谷幽蘭耳中。從青藏高原發源的河流,一路向東向南奔流入海,匯入祖國母親的懷抱,也無私地饋贈著下游的大河小江,而“東海的浪花”在母親拳拳之心的驅動下,踏入了這片圣潔之地?!笆抢嘶ㄅc雪花的感應/蘊含著天地的循環、香息”,“東海浪花”仿佛依靠著一種無形的牽引,主動向最高處靠攏。而這種“無形的牽引”,無疑是同宗同源的血脈力量,浪花不過是雪花的另外一種存在形式,青稞不過是稻子的另外一種生長方式,中華這條巨龍從頭到尾都是一體的----我們是同一個命運共同體。選擇青藏,是詩人選擇了一種全新的生命存在方式,將“這一滴水”,融入了青藏純凈的溪流,流進了中華民族恣肆的汪洋。陳人杰以對西藏深深的愛和眷戀為基礎,描繪了自己跨越山海對祖國大地的深切情感,描繪了藏地崛起的歷程,是在山與海的交流交融中,展現了滄海一粒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獨特表達。

        優秀的詩歌背后站著一個人,陳人杰的詩歌創作中呈現著強烈的生命意識。作為一位三屆援藏并選擇調入西藏,最終棲居在藏的詩人,他以自己蓬勃的激情構筑了新的審美場域,也營造了一個豐厚的精神家園?!耙粋€人的生命線到底有多長/從杭州到西藏乃至根本無法預知的村落/從碧海到雪域、浪花到雪花/后現代到文明倩影/呼風喚雨到藏地風情/于高冷、孤絕、自省中/一次次拓寬內心的精神疆域,”他立足高原、融入這片神奇的土地,尋找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改善腳下土地的面貌,希望她能和母親其他的孩子一樣站在中華民族的大舞臺上,展現她獨特的魅力;希望能掀開她神秘的面紗,像其他兄弟姐妹一樣,奔跑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他身體力行,扎根西藏,靈魂也找到了寄托的地方?!叭嗽谀膬?,根即在哪里/移動的樹/也能扎出冰川紀另一片星空/枯枝,為了明天的樹林更加蔥郁/縱使緘默如樹皮/新鮮果實也要送到饑餓者手中……”,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在哪里,故鄉就在哪里,“我所看見的,皆為可以憑依的家園”。西藏巍峨的大山向“我”伸出了雙臂,“我”越來越成為一個西藏人,在時空的交織中感受山的巍峨、海的遼遠,感受不斷進步、邁向新時代的青藏高原的和煦之風,感受祖國母親溫暖的懷抱。大道無形,大愛稀聲,腳下的這片土地,早已融入進詩人的血肉。在那個“被黃葉安排的秋天”,沿著“亂石驚濤,茶馬古道”,帶著“一顆正在撞擊的心臟”,詩人與葉巴村撞了個滿懷,川藏線上鷹隼攪動的潮聲中,恍惚有“我”期盼的微聲。盡管“人生已過半”,但“我”無怨無悔?!鞍芽嘈阑魅橹奶鹈邸笔窃娙嗽仄咻d歲月的真實寫照,從富庶繁華的低海拔巷陌,到海拔4700米的藏北腹地,他要克服的不僅是高原氧氣稀缺所帶來的生理抵觸,還有生活設施的落后帶來的思想差距,天黑人靜之后心理上的孤獨寂寞……要如何做,才能融入這片獨特的土地?“炊煙縈眸,經幡飄忽/布谷雪山像蓮蕊吻你在手心/露珠指點小草/萬物重新命名,”“我在無限地靠近”,靠近這圣潔土地的內心。詩人用滿蘊的真情描繪了自己在民族交流交融中對邊疆情感的升華,刻畫了在祖國母親的關懷下以葉巴村為代表的藏區人民的茁壯成長和美好未來。連接山與海的是情,山海之間灌注的是愛!從浙江西子湖畔到羌塘草原,從錢塘到怒江,“我”在成長,葉巴村在成長,藏區和母親在交融。浪花,雪花,屋脊,海岸線,渡口,邊界,這是同一片星空下的月圓,是十三億的愛匯聚的“一”?!拔摇痹谑澜缥菁沟耐咂?,找到了靈魂的棲息地。作者以理想主義激情,展現了奉獻西藏的情懷。

        從不同的路線款款邁入雪域,閃閃的格?;ㄩ_在每個人的心房。茶馬古道上的馬蹄聲穿越歷史的塵封,在LED燈的燈光照耀下,一聲一蹄,穩健而有力。古老的民族正在崛起,東方的巨龍正在騰飛,珠穆朗瑪峰下燃燒的中華火種,將騰飛的盛景獻給母親。山與海終將連為一線,不論是怒江、長江還是錢塘,雄雞的每一羽,都是家園----這是陳人杰心中的大家園。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國古代詩人不斷追尋的心靈歸宿,詩人陳人杰在高原上的村落里找到了,他把靈魂注入在了西藏巍峨的山脈中。在這片匯聚日月精華于一身的圣潔土地上,孕育出了愛的詩行,傳達出了西藏的風土民情和自然風光。這愛,跨越了祖國的高山大川,在雪域大地蓬勃生長!


原刊于《西藏文學》2022年第四期

徐琴2022.jpg

        徐琴,女,文學博士,西藏民族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是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主持三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持及參與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多項,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出版有學術專著《文化身份的建構與書寫——當代藏族女性文學研究》等。

陳人杰.jpg

       陳人杰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三屆援藏干部,后調藏工作。出版詩集《回家》《西藏書》等。曾入圍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提名,獲第五屆中國長詩獎、第二屆“浪漫海岸杯”國際愛情詩大賽特等獎、第二屆徐志摩詩歌獎、《詩刊》青年詩人獎、《揚子江》詩學獎、珠穆朗瑪文學藝術獎特別獎等獎項。多組作品入選年度中國最佳詩歌多種版本。入選《新中國六十年文學大系》(60年詩歌精選)、《“青春詩會”三十年詩選》等。榮獲2014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貢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