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麥育種專家,被譽為“南方麥王”。先后獲評“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首屆中華農業科教基金獎,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赴青藏高原開展青稞育種研究,帶領團隊研發出“藏青320的提純復壯”產品,圓滿完成河谷農區、中間地帶農區、高寒干旱半干旱農區育種等項目。
40年如一日蹲點科研一線
在通往里揚州市下河農科所的揚子江北路上,人們總能看到一位學者模樣的人:鼻梁上架著一副有機玻璃邊框眼鏡,背著一只邊角都已磨損的大號挎包,頭上還常戴著一頂舊式老人帽。
他就是“南方麥王”程順和院士。正是這位老人,培育的小麥為20世紀末我國糧食總產達5000億公斤的戰略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冬去春來,時光荏苒,這條路他走了40多年。
1962年大學畢業,程順和分配到泰興稻麥良種場。就在這個小小的良種場子里,他開始用大學里所學到的知識研制小麥育種和稻麥良種繁育。
經過數十年的認真思考和反復實踐,程順和總結出“田間選種時以看熟相為主的‘三看’表型選擇方法”。最終前期看長勢,后期看熟相,考種看籽粒的“三看”理論,成為全國同行專家好評、用之有效的育種方法。
40多年來,程順和一直在科研第一線從事小麥遺傳改良工作。如今,75歲的程順和院士,至今仍在一線從事小麥遺傳改良工作。“現在我不但是正常上班,每天還要加班。”程順和說,他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優秀的小麥品種進行推廣,讓同樣的土地生產出更多的糧食。
為青稞育種奔赴青藏高原
從沿海大都市到高寒青藏高原,對于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名古稀老人,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抉擇。但程順和常說:“人來到世上走一圈,總要留下點什么。這一件事干好了,我的一生就值當了。”
青稞作為西藏最主要的農作物,其增產豐收對于西藏的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011年10月,拉薩市正式啟動“蘇拉合作開展青稞育種項目”,組建農業科技青稞育種攻關項目組,開展青稞和小麥品種新品種選育及提純復壯、引種篩選工作。
當了解到雪域高原還有不少群眾溫飽問題仍未解決,如果青稞育種成功,這將解決居住在雪域高原80多萬農牧民群眾的生活保障時,程順和毫不猶豫作出了奔赴拉薩研究青稞育種的決定。
3年來,程順和帶領科研團隊開展育種試驗,“穗行圃提純復壯”項目的實施取得新突破,研發出“藏青320的提純復壯”產品,河谷農區、中間地帶農區、高寒干旱半干旱農區育種項目圓滿完成,極大豐富了西藏“青稞”育種種質資源。
為給雪域高原留下一只用不走的“工作隊”,程順和發揮傳幫帶作用,通過培訓交流、合作研究等形式提升拉薩農業科研人員水平,成立了拉薩市第一個青稞育種人才基地,有青稞育種、測土配方、作物區室三支團隊。
目前,拉薩青稞育種人才培養基地業已匯聚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名正副研究員、6名中級專業技術人員,構建起了人才發展的“小高地”,為拉薩市青稞增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農牧民增產樂在其中
自2011年底,拉薩市啟動的青稞育種合作項目以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為依托單位,以青稞育種人才基地和院士工作室和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工作室為平臺,經過兩年的研究攻關青稞育種合作項目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青稞小麥育種試驗田約有30多畝,相當于3個標準足球場,走在田間,沉甸甸的青稞穗掛滿了專家們的心血和全市人民的期待,這塊試驗田與位于拉薩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西側的青稞育種溫室一起,為拉薩市乃至西藏自治區的青稞增產豐收種下了希望。
此外,程順和院士主動關注前沿科學,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在良種選育、種性加工、土肥技術、示范試種、種植技術等方面不斷推出適應拉薩的新產品、新成果、新技術,引進品種資源2000余份,通過輻照誘變和系統選擇選育獲得苗頭品系5個,并建立玻璃溫室加快育種進程。程順和院士說,“精選的40份綜合家世性狀突出的青稞、小麥種子有望明年搭乘神舟飛船進行太空育種實驗。”
有人問程順和,你都70多歲高齡了,何必冒著高原缺氧的生命危險去西藏,程順和回答說,“青藏高原確實很艱苦,但能為幾十萬農牧民群眾解決農業發展問題了,為社會作出貢獻了,我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