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卜扎西:用心謳歌和弘揚民族文化1.jpg

1938年,貢卜扎西出生在大夏河畔的拉卜楞鎮。大夏河是藏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作為一名普通藏族牧民的兒子,他用全部的身心熱愛著這片厚土,而這里博大精深、無比寬厚的藏族文化滋潤并養育了他,成為他藝術生涯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1957年,貢卜扎西從西北民族學院語文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60年至1962年就讀于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系哲學研究生班。他是新中國建立后,甘南州第一個受現代化教育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先后在西北民族學院、甘南州瑪曲縣委報道組、甘肅省委統戰部工作,1983年起先后任甘南州委副書記、合作民族師專黨委書記、甘南州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現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家學會會員、甘肅作家協會會員、甘肅攝影家協會會員、甘肅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老攝影家協會會員。

甘南由于歷史和地域等因素,交通不便利,經濟建設曾與其他地區有著明顯的差距。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它需要打破封閉,需要來自東南西北文明的沖擊與滌蕩,以使這片古老的土地發生深層次的變化。面對這樣的現狀,貢卜扎西在從事多年黨政管理工作的同時,利用更多的機會深入基層,體驗生活,跑遍了甘南的山山水水。他深愛著這片土地,他第一個發現了酷似杭州九溪十八澗的碌曲拉仁關熱吾十八彎;他第一個發現了與全國著名風景區九寨溝相媲美的碌曲則岔石林;1992年,又是他在瑪曲縣歐拉秀瑪發現了黃河S形彎曲部的龐大土林群以及夏河縣達麥鄉的熊貓溝景點。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并充分了解甘南,他通過文學創作、攝影等多種形式來宣傳本州的旅游資源。為了能親自得到這些風景區的詳細資料,他常常不辭辛勞數十趟跑往當時還很偏遠、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深山區。10年來,僅碌曲縣則岔石林,他就先后跑了30余次,為此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代價,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贊譽。貢卜扎西:用心謳歌和弘揚民族文化2.jpg

他那高大的身影總會不斷地出現在文學藝術和攝影世界的走廊里,他帶著他的樸實、執著、堅強、思考的風格追尋著對人生和真理的探覓,從而將一個真實而又鮮活的貢卜扎西展現給我們。他的腳印見證著藏民族和甘南這塊熱土半個世紀以來的風云變遷和滄海桑田,他的精神使他成為起跑線上的成就者和佼佼者。他是屬于那種將自己的生命重溫,或者沉淀和過濾的人。在物欲橫流的年代里,他不時將一絲驚喜和發現呈現給我們,使關注和熱愛他的人總能受到啟迪或者激勵。在編纂完成《甘南藏人愛情詩選》、《甘南鄉土作家散文精選》初稿之后,由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國當代攝影百家·貢卜扎西攝影作品精選》,這無疑又給甘南文化藝術錦上添花,發展和充實了甘南乃至甘肅的攝影事業,這部藝術瑰寶的問世將甘南新的形象和文化推介給了全國乃至國外。

攝影和文學不言而喻的是他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感受巍峨的雪山,秀麗的草原和悠揚的牧歌,是他攝影作品的主旋律,他不被社會表象所迷惑,而是通過攝影創作直觀地反映甘南藏區的社會生活和巨大變化?!白屖澜缌私飧誓?,讓甘南走向世界”,他用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實踐著這一信條。1991年6月的上海,梅雨陰暗,酷暑難耐,貢卜扎西那充滿酥油、糌粑、鮮花芳香的《貢卜扎西甘南草原藏族風情攝影展》,卻給喧囂的大都市送去了陣陣屬于草原的涼爽之風。藍天、草地和像云朵般的羊群,馬背上唱不盡的牧歌以及這個古老民族歷史長河中流淌著的格薩爾王神秘的傳說,這一切都成為繁華都市里一道綺麗的風景線。甘南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第一次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993年11月,同樣的展出在廣州也引起轟動,一時間,在東南沿海地區掀起了甘南草原旅游熱。隨后,國內及香港等地區也先后發行了大量介紹甘南的文章和圖片。由貢卜扎西配文介紹甘南情況的文章也發行到法國等44個國家。幾年間,來甘南旅游及洽談項目的人不斷增加,僅1992年一年,全州接待國內外游客就達10萬人?!白屄糜钨Y源作為甘南支柱產業之一,廣交朋友,讓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像磁鐵一般吸引四面八方的人才來到她的身邊。甘南經濟、文化的騰飛指日可待?!边@就是這位少數民族詩人、作家、攝影家飽含期待的一腔深情。

一個藝術的追求者和創造者,首先要有一個完整的且不斷充實和完善的人生觀、世界觀。貢卜扎西是甘南州第一個研究生,在北京和蘭州生活多年的經歷,文化和環境的差異使他的藝術尋求總是在對比和開闊的視野里構筑著多樣的藝術風格和表達形式,更為重要的是他對這個民族的熱愛和憂患使他不甘在時代的競爭中落伍,這種情緒貫穿著他的一生,并且在行為上為這個古老民族帶來了現代藝術的另類表現方式,證明藏民族是一個勤勞、探尋、具有非凡智慧和創造力的民族。正如高爾基所言:“不要把自己集中到自己身上,而要把全世界集中到自己身上?!闭沁@樣的叩問和尋找,他如饑似渴地探求人生和藝術的真諦,把所有的心血和熱愛付諸于藝術世界的構建和創新。首先,他是熱愛知識的,因為多年的底蘊和培養的素質是他藝術成敗的基礎,而事實上他的文化藝術的成就決定了這一點。其次,他是熱愛文化的,他將兩個古老文明以及古老文化與現代藝術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藝術這座橋梁,展示了文化的存在豐富和多樣性,讓人們更多地關注和熱愛藏民族和甘南的發展。再者,他是熱愛民族的,他用他對藏文化創作和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表達出更多對古老民族的信息的積累和文明的傳播,一個古老民族真實的生存和精神世界完美地呈現在大眾面前??梢哉f,民族的氣質和內涵在貢卜扎西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而他的藝術成就正詮釋了自己對這個民族的熱愛和尊重。

貢卜扎西攝影作品集中包含著他多年的心血和努力,從1973年拍攝第一張攝影照開始,三十多年來貢卜扎西的身影走遍了甘南的山山水水,村寨帳圈。多少的基層干部和牧民成為他的朋友和助手,他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把美好的甘南山水推介給外界就成為了他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許多老同志和老牧民至今還能道出那個慈祥、和藹可親為民辦實事的好領導,都能想起他背著一架照相機跋山涉水、頂風冒雨的場景。成功的背后夾雜著多少不為人知的付出和奉獻。在剛剛開發則岔石林這片景區時,她的美麗多彩外界知之甚少。為了推介和宣傳則岔,老領導主動帶領一群來自上海、南京、香港等地的攝影家對則岔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和拍攝。貢卜扎西身為領導,處處為他們排憂解難,一位年紀較大的同志過河時有點眩暈,貢卜扎西就背起他跨過了冰冷的河流,他的敬業精神和對甘南故鄉的眷戀深深感染了這些來自“外界”的人。在甘加的一座山口上,貢卜扎西為了拍攝一張日落的照片,早出晚歸,幾次拍攝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他仍然在冰涼的寒風中拍到了最為滿意的一張,和他同行的出租車司機雖然勞累不堪,但被他的工作精神感染和感動,陪同他拍完了最后一張照片。為了拍攝天下黃河第一彎風景照,在433公里流域的黃河沿岸多次蹲點守候拍攝,迎風冒雪,披星戴月,終于拍出了一張張完美和經典攝影作品。

貢卜扎西的攝影作品平凡而又厚重,樸實而又高遠。他將藏民族日常的生產生活通過一幅幅畫面展現給觀眾,最重要的是經過作者沉思和多角度的把握把平常變為藝術,給人們帶來視覺的震撼和心靈的洗禮。由于藏民族文化的厚重,貢卜扎西在處理任何一張照片時,都顯得認真而又慎重。在上海等地的展覽使他名聲鶴起,使甘南草原成為觀眾的向望和心靈中追逐的夢幻凈土。他往往因為同一題材拍攝出上百張照片,為選擇和理性式的處理而煩惱,因為他的照片成為了一種生產生活場景系列展示的可能,人們可以較為系統和全面地了解藏族以及青藏高原。因為他的樸實,照片上每一位老阿媽或是嬰孩的笑容都異常燦爛和美好,人們能夠理解這個高原民族的善良淳樸,能夠懂得在嚴酷的環境中藏民族所保持的樂觀向上、健康美好的生活態度,這深深的感染了每位觀眾,使人們的心靈在高原的陽光下得到一次次的凈化。攝影作品形似簡單卻流露出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維以及心態,從而也將藏族這個對生活充滿憧憬的民族展現給更多缺少了解的人們。

也許是他的勤奮勞作,也許是他對職業的崇敬,也許最終根源于對甘南草原和藏民族的大愛,他的每一次努力都得到了回報,他先后在《中國民航》、《北京周刊》、《旅游天地》、《大眾攝影》、《攝影家》、《藏家女》、《辭?!?、《夏河縣志》、《瑪曲縣志》等書刊雜志發表了大量攝影作品。1992年,出版了《貢卜扎西攝影集》,同年9月,被英國劍橋國際人物傳記中心評為1991—1992年度國際名人,并獲20世紀成就獎。1993年11月在中國首屆藝術博覽會上舉辦了個人影展;攝影作品“憑窗遠眺”在1994年8月全國17屆攝影作品藝術展入選;《虎豹青年》于同年入選首屆中華民族民俗攝影大展;《朝圣的路》在“謳歌歷史,贊美時代”——第二屆中國老攝影家作品展覽中入選?!恫欢嗟膬敉痢帆@1999年昆明世博會人與自然攝影大賽反轉片組入圍獎。著名畫家方增先先生稱贊他的攝影作品是“草原上的一支歌、一首詩”。從他的影作中,可以看出嚴酷寒冷的地域環境與豁達樂觀的高原人生相襯映,展現出雪域民族追求真善美的堅實足跡。他始終將鏡頭面向大自然,面向社會的最底層,把握社會的律動,與之一起共振。他的攝影作品突破了時空局限,以獨到的構思和銳利的目光,利用光與影的瞬間組合,藝術地展示自己的民族和古老的文化,他的風景已不僅僅是一種單人的視覺,而是能引申出一種復合性感情,它并不孤立,它與歷史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結,我們看到的是負載在這個古老民族脊梁上的苦與樂、愛與恨,和他對生他養他的這方熱土誠摯的愛。他的藝術成就被作為民族文化中一束燦爛奇葩而載入了史冊。1998年8月他榮獲中國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專題鼓勵獎,同年10月在第四屆全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獎評中榮獲榮譽獎。他的傳略入《中國攝影家大辭典》、英國劍橋《國際人物傳記辭典》、《近代中國少數民族英名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等多部大型辭書。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于1993年對他作了專題報道。貢卜扎西:用心謳歌和弘揚民族文化3.jpg

幾十年來,從政之余,他利用業余時間在省內外各種報紙雜志上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許多力作獲得社會的廣泛褒揚,并多次獲得國家及省級獎項。其中,《綠色的旋律》已選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當代文學叢書》劇本專集;話劇《蘇魯花開了》易名《白雨》(與胡耀華合作),榮獲1983—1984年甘肅省戲劇創作一等獎和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劇本金獎,1986年4月榮獲甘肅省委、省政府頒發的優秀作品證書;小說《競勝者的馬蹄聲》榮獲甘肅省第二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1982—1985)一等獎;組詩《星,祖國會唱歌的星》榮獲甘肅省第三次文學評獎優秀作品獎,并收入電視文獻紀錄片《周恩來》第七集《上九天攬月》之中;電視連續劇《蘇魯梅朵》由甘肅省電視臺錄制,在全國播映后作為交流節目送往法國巴黎播映,1993年在第二屆全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獎評獎中榮獲園丁獎;《貢卜扎西詩集》也于1997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此外,還出版了詩集《飛躍太平洋》等。

甘南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燦爛,交通四通八達,自古以來,各民族往來頻繁密切,編織了特殊文化界域內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它與本地大自然的神奇美麗一起深深吸引著人們的無限遐想。這份獨特和富裕是甘南作家詩人永遠吸收不完的養分,也賦予他們與生俱來的優勢。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內容的生活,甘南詩人作家以神圣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在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熱情歌頌各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新生活,宣傳愛國、愛民族的精神,真實地再現這一方土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和追求向往。

貢卜扎西詩歌的一個突出情結是不斷的認知和歌唱祖國。古往今來,祖國范疇已超出地域意義的規限,具有了更為廣泛的文化價值和精神蘊藏,她不僅為生于斯、長于斯的人民贊頌,尤為詩人們所歌詠。隨時空轉換,無形化為一種“何人不起故園情”的祖國情結積淀在詩人的潛意識中。詩人貢卜扎西自然地概莫能外,不管歲月風霜如何變遷,時代詩風怎樣流轉,他對祖國的摯真摯愛仍然一如既往,“祖國”這一詩歌母題在他的妙筆下獲得了新的疏解。

由于文化視野的開闊,在詩歌創作中,他總是把愛國的憂患感。拼搏的艱辛感和獻身的悲壯感并置在共時態的抒情意向中,顯現是人對國家民族的深刻思考與期望。如在《星,祖國會唱歌的星》中,他唱到:“??!遙望祖國會唱歌的星/我那抑郁的心靈頓時騰飛/象藏家的歌化入飄蕩的霞/光明在我心頭上縈繞……”。貢卜扎西明白,作為個體,唯有把個人的價值取向與歷史賦予的現實責任結合起來,方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

在貢卜扎西的文學作品中,一貫體現著生命的本質和原本就不朽的東西,揮灑著對生活的感悟與熱愛,他時常以攝影家敏銳的眼睛捕捉著世間的美,用一顆詩人的心靈深刻領會著人世間的每一種喜怒哀樂,把自己的種種閱歷定位于思潮的坐標。讓讀者清晰地看到歷史這條長河怎樣緩緩流過,生活的浪花翻滾出怎樣的聲響,而他深藏在文字里的靈魂又是怎樣地澎湃出時代的最強音。詩作中,貢卜扎西對客觀物象和主觀心象有著敏銳的感悟力,沒有讓自我情思凝定在具體物象上,而是避開了實物表征,代之以“客觀對應物”來意象抒情,摒棄了以往“非詩”的因素,詩作的審美功能得到了凸顯。

1995年6月底至8月16日,受國務院新聞辦的派遣,貢卜扎西擔任中國藏族歌舞團團長,率團參加了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拉辛市、安大略省康沃市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韋恩斯爾市舉辦的三個享有很高聲譽,由16個國家參加的國際民間藝術節,并在兩國8個州(?。┑?6個城市演出61場。貢卜扎西在美國作了《我們從歌舞的海洋走來》的演說,并把《貢卜扎西攝影集》贈給了加拿大、美國各界人士。國內外電視臺作了報道。他率團圓滿完成了任務,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省、州的表彰獎勵。這些,都給兩國社會各界人士和觀眾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使他們了解中國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今日中國藏族人民的精神風貌,增進了中加、中美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在通過工作實踐、參與和從事高原建設的同時,用多種藝術形式來謳歌和弘揚自己的民族文化,以此來報達母親的養育之恩”,貢卜扎西這樣解釋自己的初衷。就是憑著這樣一種質樸的信念,他用理性的目光審視著這方充滿神奇的土地,用整個生命去體會和感受彌漫宗教色彩的雪域文化。他對藏民族生存空間有著深刻而清醒的認識,這一切都集中體現在他的層出不窮的攝影和文學作品中。高原生活給予了他特有的文化底蘊,他不愿讓生命的空間呈現半點荒蕪,他著力捕捉濃烈的雪域特色,用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示自然風光、民俗風情。他的作品帶給人的是喧鬧塵世中無法領略到得意境,展現的是從狂躁的夢幻當中跌跌撞撞走出來時,人人心中都曾向往的那方神圣凈土。透過他的攝影、文學作品,可以看到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可以感受到甘南這方充滿神奇色彩的土地正向世人招手。

年屆七旬的貢卜扎西如今早已退休在家,但他以滿頭銀發,依然漫游于草原,執著地追求,堅韌地跋涉,繼續尋求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原刊于《甘南當代名人風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