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珠昂奔教授.jpg丹珠昂奔教授

摘要:丹珠昂奔教授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西南民族大學客座教授,原國家民委副主任、黨組成員。長期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曾先后擔任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系主任、藏學研究所所長、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等職;曾入選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先后出版《藏族文化發展史》等10多部專著;發表小說、散文、詩歌數百篇(首);學術論文200余篇;主持各級各類項目多項。目前,已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數十名。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曾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曾應邀多次前往國內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參加學術會議和文化交流活動,多次赴法國、德國、荷蘭、日本等國訪問和講學。文章圍繞《藏族文化發展史》,以及其他藏學研究成果等對丹珠昂奔教授進行了專訪。

關鍵詞:丹珠昂奔; 藏族文化史; 訪談; 藏學研究;

《藏族文化發展史》是丹珠昂奔老師的力作,是通過十年手不釋卷,耗費大量精力、時間完成的一部集科學性、完整性、系統性為一體,進而闡述藏族文化發展歷史的學術專著。該著作以自成一家的學術思想和理論體系,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博大精深、風格獨特的藏族文化整體面貌和各個歷史階段文化嬗變的基本形態和特點,所涉內容上至史前文化;中經藏族傳統宗教文化,包括苯教和藏傳佛教文化;下至社會主義時期文化。作者以文化來統攝全篇,進而將藏族歷史全貌納入到了文化研究視野當中。以嶄新、科學的藏族文化史理論框架和團結、統一的愛國主義思想,對藏族文化進行了精辟、透徹的理論總結,展現了博大、壯闊的藏族文化發展歷程。于2001年,《藏族文化發展史》榮獲“五個一”工程獎。

筆者:丹珠昂奔老師您好!近期您給西南民族大學的師生作了一系列精彩講座,能夠聽取您的講座對我們來說既榮幸又激動。筆者受西藏大學學報編輯部的委托,主要圍繞您的《藏族文化發展史》這本著作進行專訪。首先,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您的學術成長經歷。

丹珠昂奔教授:謝謝你的采訪。我是1955年出生在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幼年在當地學校接受基礎教育;1973年高中畢業后,回到家鄉東坪縣中學、都蘭縣熱水學校擔任教學工作至1978年;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后,于1978年進入中央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198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青海分會;1982年至1990年間,在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工作,從事藏學研究;1992年,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1993年被評為教授,擔任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系主任、藏學研究所所長、藏學專業碩士生導師;1994年至1995年,擔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研究院副院長;1995年至1996年,擔任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常委;1996年至1999年,任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兼任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干部學院分黨委書記、藏學系主任、藏學研究所所長;1999年至2001年,在中國民族語言翻譯中心擔任黨委書記、副主任;2001年至2006年,在中國民族語言翻譯中心擔任黨委書記、主任;2004年至2006年,掛職任云南省政府黨組成員、省長助理;2006年至2016年,擔任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2018年3月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擔任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職務至今。

在教學方面,從1973年高中畢業回到家鄉后,先后在東坪縣中學、都蘭縣熱水學校擔任教學工作。1982年大學畢業之后的十年里,在中央民族學院擔任行政職務同時仍舊以從事教學為主。1993年有幸被聘為教授,擔任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系主任、藏學研究所所長的同時成為了藏學專業碩士生導師,在之后十幾年中雖工作的重心在行政事務方面,但是自己時刻不忘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義務與責任,并且時刻以一名合格教師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先后培養了博士、碩士10余名。在三十多年的教學崗位上,除去上大學的四年時間外,從未脫離教學崗位。

我的科研工作主要分兩個時期:大學畢業之前,我主要以文學創作為主,先后寫了各種散文、詩歌、雜文、小說和文學評論。在《丹珠文存5:詩歌雜文》里收錄了《遠處的炊煙》《枕著地球的亮星》《西山睡美人》《白色的霧——寫在機翼上》等百余篇(首)。除了寫各種詩歌、雜文外,也寫過一些與藏學相關的文章。當時我想寫一部藏族文化史,圍繞自己的這個想法,我開始對藏族歷史、文化、宗教等方面進行較為全面的梳理,并且開始學習和研究史前時期的文化。

大學畢業之后,我主要從事與藏學相關的研究工作,期間也創作過一些文學作品。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我的研究重心全面轉向對藏族文化的研究,包括語言文學、宗教、歷史、風俗等。在研究過程中,由于發現了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相繼出版了一些著作。其中,包括《佛教與藏族文學》(1988年)這本書。藏族作為一個信仰佛教的群體而言,佛教滲透在其日常生活當中,包括文學、詩歌、小說,無一不是這樣。我們只有對佛教與藏族文學諸多方面的因緣功過加以足夠的分析研究,才能對千百年來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藏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文學這一璀燦的藝術瑰寶做出科學的評價。書中的主要內容是針對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宗教問題,并將人們對宗教問題的看法進行研究。在文學寫作過程中,也遇到了宗教問題怎么分析、怎么研究等問題。當時,學術界雖有很多人在關注這一問題,但是相關研究較少,所以就寫了這本書?!恫刈迳耢`論》(1990年)這本書,主要以西藏、青海等地的原始宗教、苯教、藏傳佛教中的神靈為線索,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藏族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并且剖析了藏族各神靈的形成、出現的社會原因及歷史背景?!恫刈逦幕尽罚?998年)《藏族文化發展史》(2001年)這兩部著作主要是圍繞自己在80年代中后期的一個想法,就是在藏學研究領域完成一史、一論、一志、一典中的一志、一史,但是內容方面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后來有進一步完善的想法??蒲泄ぷ魃?,先后寫過十部學術著作和兩百多篇學術論文。

總體來說,創作、教學、研究,貫穿了我從事教學與行政工作的30多年時間。

筆者:通過您前面的介紹,發現您在文學創作、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能否簡單概括一下您的學術成果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成就。

丹珠昂奔教授:學術經歷主要是在大學畢業之前,以文學創作為主,先后寫了詩歌《遠處的炊煙》《枕著地球的亮星》《西山睡美人》《白色的霧——寫在機翼上》等詩歌100余首和雜文60余篇,中篇小說《草原上的傳說》、《白雪山,紅雪山》等數篇中短篇小說,除了寫各種詩歌、雜文、散文外,也寫過一些文學評論和藏學相關的文章。大學畢業之后,我主要從事與藏學相關的研究工作,雖然期間也創作過一些文學作品,但是主要的研究重心全面轉向對藏族文化的研究,先后寫過涉獵語言文學、宗教、歷史、風俗等的一些文章。

學術成果方面,除了《丹珠文存5:詩歌雜文》里收錄的詩歌100余首和雜文60余篇等與文學相關的成果外,從80年代中后期開始先后出版了《吐蕃史演義》(1987年)《佛教與藏族文學》(1988年)《藏族神靈論》(1990年)《藏族文化散論》(1993年)《藏族文化志》(1998年)《歷輩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年譜》(1998年)《藏族文化發展史》(2001年)等十部學術著作和兩百多篇論文。

人才培養方面,自己在教學崗位上近30年的時間里,除去本科及其他學歷的學生外,已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數十名。

筆者:近期,您在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和藏學學院,先后作了連續六場精彩講座,再次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謝!請您圍繞此次講座簡單談談選擇這些講座主題的主要原因。

丹珠昂奔教授:這六場講座內容都同我的工作、教學、研究有關系?!墩归_想象的翅膀——關于詩及其他》主要講文學方面。通過自己早期創作的一些詩歌,來表達我的一些經歷和寫作過程中對意境的追求,進而向同學們傳達具備文學修養和培養想象力的重要性。

《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民族問題的重要論述》和《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這兩個主題,跟我的行政工作有關。在國家民委和中央民族大學工作期間,我都在做相關的民族工作,所以對民族學理論和民族政策、黨的方針政策等方面平時都在學習和研究,也有幸參與了相關政策的制定,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后,我對習近平同志關于民族工作的相關理論,作了許多解讀工作。這些內容是自己平時工作的責任,自然就形成了對這些內容關注的習慣。我的工作是貫徹黨和國家的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法律里關于民族問題的規定,同時嚴格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做好這些工作的前提,就是要領會和貫徹好新時代習近平同志關于民族問題的重要論述。

《藏學研究生學什么?怎么學?》《關于學術思維與學術訓練》和《研究生如何寫好學位論文》這三個主題,講的是以藏學為核心的學術層面的問題。主要圍繞研究生的培養問題和研究生寫好學位論文的主題展開。其中,《藏學學什么?怎么學?》主要針對藏學專業研究生所面臨的學什么、怎么學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展開,這既是許多研究生存在的困惑,也是我關注的一個教育課題。關于《研究生如何寫好學位論文》,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我以自己從事幾十年的教學活動和研究工作的經驗,提出了一些培養學生的方法,也是自己的教學心得的總結?!蛾P于學術思維和學術訓練》同前面講的內容存在著連帶關系。寫好一篇學術論文,需要有相關理論和思維的積淀。要想寫好一篇論文乃至成為一名學者,需要在平時的寫作過程中,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加強訓練學生的學術思維能力。

筆者:您在《展開想象的翅膀——關于詩及其它》這場講座中,向師生展示了很多您年輕時寫的詩歌,如《遠處的炊煙》《枕著地球的亮星》《白色的霧——寫在機翼上》《西山睡美人》等多部至今影響深遠的美文。請您談談寫詩過程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怎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詩歌?

丹珠昂奔教授:這幾篇詩歌當時是按照詩的要求和審美去完成的,內容上最主要的還是寫了自己的一些情感和想法。寫詩過程中主要還是要通過自己的思考、聯想,激發出某些撞擊心靈的東西,從而激起寫詩的欲望和對表達、記錄的欲望,這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一篇優秀的詩歌實際上是通過多方面的整合構成,包括飽滿而真誠的情感、語言的表達能力等。要想寫出優秀的詩歌,不僅需要豐富的生活閱歷,還需要自己的心靈感悟。相同的問題,每個人的心靈反應是不同的。如《白色的霧——寫在機翼上》這篇詩歌,是我當時將自己首次乘坐飛機時的所見、所想,通過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的一首詩:

離開了地球,

我的心在半空中顫抖。

哪兒是天上的仙山?

哪兒是天上的瓊樓?

沒有、沒有。

只有白色的世界,

一眼望不到頭。

云霧、云霧,

白色的云霧。

哦,

天上也有人間的美景,

天上也有人間的奇秀。

瞧,那白色的山頭,

山頭上雪獅奮鬃昂首。

瞧,那白色的河流,

河心里有白鶴舒游。

噫,也有白色的村莊,

伴著白色的田疇。

那橫笛的牧童,

正騎著白色的牛兒行走。

……

我將自己當時乘坐飛機時的感受和自己從飛機上所看到的景觀,通過飽滿的情緒,借用語言的表達方式及時地記錄下來后形成的。所以在詩歌的創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將日常生活中撞擊自己心靈的東西,通過飽滿而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還要通過自己的聯想、思考,并借助優美、通俗的語言將其及時地記錄下來,“詩歌首先要打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

筆者:您作為一名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者,是出于什么原因讓您轉向藏學研究領域的?

丹珠昂奔教授:我大學學的雖然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但作為一名自小在高原上長大的藏族人,我依然熱愛自己的民族,熱愛本民族的文化。我從小學開始學習藏文,后來到了海西之后也從未間斷過對藏文的學習,記得當時自己的書包里還時常帶著藏文語法書籍。雖然大學期間學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但是我早期的研究都與藏學有關。為了更好地研究藏學,我在少數民族語言系藏文專業又進修了三年。我早期寫的《藏族文化與現代化》(1985年)《佛教與藏族文學》(1988年)《藏族神靈論》(1990年)《藏族文化發展史》(2001年)都是對藏學領域問題的研究,除了后期民族學、政治學相關的研究可能涉及一點漢語言文學外,學術研究始終是圍繞藏學領域展開的。這些可以從我的研究著述中得到充分的了解,我發表的近百篇論文中的一半都是圍繞藏族文化這一題目展開,所以,研究領域自始至終都是圍繞藏學領域去完成的,而不是中間轉向藏學領域的研究。

筆者:前面談到您在藏學研究領域,希望能夠完成一史、一論、一志、一典。能否介紹一下一史、一論、一志、一典的具體內容?

丹珠昂奔教授:總的來說,我還是按照學術的要求和規范去做的研究,雖然在很多問題上提了一些新的觀點,探了一些路,但是也存在著很多不足。學術是難以盡善盡美的,包括資料問世程度、特定時代人們觀念的轉變,加之對社會科學諸多系統的鉆研與研究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包括我們自身的學術成長也有一個過程,所以說要“活到老、學到老”。

我在80年代中后期有這樣一個想法,就是在藏學研究領域完成一史、一論、一志、一典。一史,就是藏族文化史;一論,就是藏學理論;一志,就是藏族文化志;一典,就是藏族文化典籍或詞典。這些總的來說目前完成得較好,但還是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說,《藏族文化志》這本書由于后來工作繁忙,沒有精力再做這方面的研究,當時只有50萬字,實際上很單薄。如果以后時間允許的話,自己還是想對《藏族文化志》《藏族文化發展史》等書籍進行進一步修訂。目前,首先想把《藏學理論》這本書修改后公開出版。以后若有時間,還想對之前寫的一些半成品再進行研究和整理。

筆者:作為一名西南民族大學藏學專業的在校學生,我在學習過程中受您的《藏族文化發展史》影響很大。請您簡單介紹一下這本著作的寫作契機和寫作過程。

丹珠昂奔教授:《藏族文化發展史》的寫作跟我早期研究藏族文化有直接的關系。80年代中后期,我就有寫一部藏族文化史的想法。圍繞這個想法,我從源頭開始,對藏族歷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資料進行梳理,由于涉獵的內容較多,所以在那個時候,我開始學習和研究史前文化,并在1988年研究結果成形后又對其進行了簡單的修改。由于這一部分是當時前輩學者未涉足的,所以,這部分內容是整本書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對史前文化的研究結束后,我又對苯教文化、藏傳佛教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等諸問題進行了研究。按照時間進度,一步一步走來,我的藏學研究也就逐步成形了。

《藏族文化發展史》這本書中有五個問題很重要:一是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為指導,運用多學科交叉的科學方法,保證了研究過程的可靠性和結論的正確性。研究過程中,我有較高的理論自覺,看了很多方法論方面的指導書。

二是翻閱了大量的藏漢文典籍及國外藏學研究成果和相關材料,運用了藏族考古的新發現、敦煌遺書寫卷、金石、鐘銘、簡牘等,以及大量的民間資料和民間文學資料,加上前面的基礎性工作,從而構成了對相關資料的完整積累。這本書寫了十年,基本看了當時所能借閱到的所有書籍。

三是我當時對學科比較關注,在本科學習階段把很多學科的內容都過了一遍,比如說心理學、法學、文化學、宗教學等,這對寫作過程中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用不同的視角來審視藏族文化問題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是寫文章要持之以恒,不能過于著急。自己的這本書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才完成,所以,要靜下心來搞研究,很重要?!恫刈逦幕l展史》這本書是當時系統地研究藏族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原創書籍。該書出版二十多年來,學者們對其評價較高的原因之一在于,整本書的理論框架和對相關藏漢典籍及國外藏學研究成果的運用,使其成為了豐富而完整的資料系統。自己對理論體系和對諸多問題的一些新見解、新考慮、新觀念貫穿于整部書當中。

五是在該書的寫作過程中,我正在給碩士生上藏族文化史這一學科方向的課程,這對該書的寫作也有幫助。

筆者:許多學者認為您的這部著作是第一部科學地研究藏族文化史的論著,對此您怎么看?

丹珠昂奔教授:據我所知,該書出版之前當時國內還沒有一部系統地研究藏族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形成、發展和嬗變的過程及其形態特征的書籍。所以,當時學術界的諸多學者對此書的評價較高。而這本書是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框架,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波瀾壯闊、博大精深、風格獨特的藏族文化的發展史。算的上當時由中國學者研究的較為完整地論述藏族文化發展史的第一部著作。

筆者:《藏族文化發展史》這部著作,現在被不少院校列為了碩士和博士考試參考書目。請問這部著作與其他著作相比有何異同或亮點?

丹珠昂奔教授:這本書的不同和創新之處在于:第一,本書運用現代文化學的理論框架,較為全面、系統、完整地研究了藏族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及其文化特征;第二,本書運用了大量的藏、漢文典籍和國外藏學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充分運用了新發現考古資料、敦煌遺書,吐蕃金石、鐘銘、簡牘,以及西藏民間口傳資料、民間文學資料等;第三,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為指導,正確運用了宏觀把握與微觀解剖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多學科交叉的理論方法,保證了研究過程中的可靠性和結論的正確性;第四,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突破了研究本民族文化時視域和文本受限的局限,將藏族文化置于整個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之中,通過藏漢文化、藏族與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交往交融來揭示其文化內涵;第五,本書是自己通過十年的辛勞和多次深入實地考察,加之翻閱大量的藏、漢文獻資料,運用多學科交叉的科學研究方法,恪守學術規范而完成的一部著作。

筆者:關于藏學研究方面,您曾先后發表了諸多論著,如《藏族神靈論》《藏族文化與現代化》《佛教與藏族文學》等,都是很有學術價值的書或文章。您能否談談這些著作的特色、學術價值和不足之處?

丹珠昂奔教授:我早期的研究都與藏學有關,在研究中我發現佛教和藏族文學的關系十分緊密,所以開始關注和研究這一問題,并先后出版了《佛教與藏族文學》(1988年)《藏族神靈論》(1990年)和《藏族文化與現代化》(1985年)等,而以上三個內容體現著不同時期我對藏學領域問題的研究。

對于1988年出版的《佛教與藏族文學》這一文章而言,我當時主要從四個方面論述了佛教與藏族文學的諸多因緣功過。第一,論述了四圣諦中的唯物主義成分。佛教教義中除了具有唯物主義成分,同時還摻雜了大量的唯心主義成分,因而佛教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因為,佛教在流傳過程中,正是以這種實質的唯心主義和表面的(最實際的生活現象)唯物主義摻雜的形式存在。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學是生活的反映,自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地區,佛教的一切都日益滲入藏族社會的各個領域,而這些無疑要反映到文學作品中來。第二,論述了藏族文學中的神佛形象。文學作品中的神佛往往與神話并行,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而這現實的基礎必然存在時代基因。因而,文學應對那些神佛形象予以地位。第三,論述了藏族文學中的宗教人物形象。由于宗教的原因,藏族文學中的宗教人物形象,大多是受人尊重、具有很高學識修養的高僧大德,但也有一些受諷刺和受鞭笞的對象。這篇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雖有很多人在關注宗教、研究宗教,但是人們對宗教問題看得不是很透徹,加之自己在文學寫作過程中遇到了宗教問題怎么分析、怎么研究的問題,所以,在著作中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觀點進行了闡述。由于當時掌握的資料不太全面,對某些問題仍缺乏深度的思考。

對于1990年出版的《藏族神靈論》這本書而言,該書是我寫的第一部書,也是當時藏族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本民族神靈進行系統分類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書中主要以西藏、青海等地流行的原始宗教、苯教、藏傳佛教中的神靈為線索,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藏族宗教的起源和發展歷史,并且剖析了藏族各神靈體系的形成、出現的社會原因和歷史背景。神靈在整個藏族文化里占據著較大的比重,不管你走到哪里,首先見到的都是磕頭拜佛。寺廟里到處都是神靈,到底我們要怎么去看待這一問題?怎么把它劃分出來?是一件比較有難度的問題。這本書里我主要從原始神靈、苯教神靈、佛教神靈三個方面作了一個體系化的分類。由于當時掌握的材料有限,加之國外相關材料看得少,所以只是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后來也有進一步補充這本書的內容的想法。

《藏族文化與現代化》這篇文章寫于1985年,發表于1991年。這篇文章是自己帶著一種使命感而寫的一篇很重要的文章,雖然整篇文章只有短短的三萬多字,但是,實際上花了整整半年的時間才寫出來的。文章中,我對藏族文化同別的任何文化一樣都面臨著走向現代化的問題,但是藏族文化的現代化道路應該怎么走?走怎樣的道路才是正確的問題進行了研究。這篇文章完成后,我曾在昆明舉行的學術會議上交流過其中的一些觀點,當時大家對這篇文章比較關注。后來我在《安多研究》上發表了這篇文章,還被人翻譯成藏文在相關的期刊上進行發表。由于當時關注度比較高,所以,有些院校的師生也針對這篇文章開展過一些討論會,并有幸獲得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

筆者:您從事教學工作至今,先后培養了幾屆藏族文化方向的研究生,對此您能否談談自己的感受?

丹珠昂奔教授:我自己在教學方面比較滿意的有兩件事:一是自藏學系成立伊始,我針對藏學學科的課程設置問題等方面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當時為了設置好課程,我對甘、青、川、滇、藏五個地區能收集到的中小學和大專、本科的課本進行了收集、閱讀和分析研究,并積極爭取設立了藏學專業和藏學專業碩士學位點。二是建立了藏學學科《藏族文化史》專業方向及其課程系統,并進行了幾屆碩士生的培養實踐。在此期間我向學生們講授了《文化學通論》《藏學概論》《藏族文化史》《藏學典籍》等課程。當時由于自己工作繁忙,向學生們授課的時間雖然不是很多,但我對此樂此不疲。對于開拓“藏族文化史”這個專業方向,也算是自己對這一專業所盡的一份力量。

筆者:面對全球化的國際大趨勢,社會各階層對民族文化有不同的看法。對此,能否談談您對民族文化的認識?

丹珠昂奔教授:關于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要時刻保持客觀、辯證和發展的觀點,既不能墨守成規,也不能欺師滅祖。傳統文化及其歷史是我們文化的根脈,我們從過去走來,過去就是我們的歷史,是同一個民族生活中經歷的一切。歷史的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認識、適應自然,同自然相抗爭中形成的;同樣也是一個民族認識自然、社會,在自身的生產、生活中不斷創造、積累本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過程。所以,提倡和維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重要性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就是尊重民族與個人的文化尊嚴。文化不是靜止和一成不變的,它同經濟發展一樣,文化發展也是硬道理。

筆者:最后,請您談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動藏學研究工作?

丹珠昂奔教授:進入21世紀,藏學研究應該進入從一般性藏學研究轉向高質量藏學研究的跨越式發展階段。而高質量藏學研究必須系統地考慮如下問題:既要從研究的具體對象上考慮,同時要加強學術寫作的訓練;既要從研究出發,又要從服務社會、民族、國家出發。

新時代藏學研究工作者需要掌握的東西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懂得如何進行學術研究,如何掌握黨和國家的法律、政策等層面的內容,尤其是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對民族問題的重要論述;其次,從學術思維的訓練來說,新時代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綜合,需要我們要有綜合性的思維能力。在重視思維能力訓練的同時,應從簡單的思維方式進入到應對復雜的、多學科的、宏觀的、前瞻性的思維訓練和研究。假如在學術上還和以前一樣,一直運用老的方法來實現藏學研究高質量發展就會顯得很困難。中國是藏學的故鄉,中國藏學研究隊伍應該占領國際藏學研究的制高點,應該擁有藏學研究的話語權。這不光要體現在戰略角度上,在具體學科方面同樣應該做到這樣。比如對藏族語言的研究、對藏族文學的研究、對格薩爾史詩的研究、對藏族宗教的研究、對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研究,都應占領其制高點,這是一種使命。雖然當前我們在某些領域的研究成果不錯,但是其他一些領域同國際藏學家相比,我們的研究還是處于比較薄弱的環節。

為什么我們要占領國際藏學研究的制高點?為什么要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呢?因為藏學作為20世紀的顯學,也作為21世紀或22世紀的顯學,未來中國同諸多國家的競爭不單單是體現在基礎競爭上,而是更多地體現在技術、軍事、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競爭。所以,在這些方面占有學術上的制高點和擁有話語權就是關鍵中的關鍵。如果中國藏學不能占有制高點和話語權,將來在這方面就絕對會打“敗仗”。這看似是學術問題,實際上也是政治問題、思想問題,藏學研究者要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筆者: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撥冗接受我的采訪。祝您貴體安康,扎西德勒!

來源: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第3期